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应原则性重建同斐济的防务关系,包括建立区域维和技术中心,建立太平洋灾害响应和协调机构,并通过区域防务论坛扩大同斐济的接触。
随着英国公投脱欧以及土耳其政变未遂,美国的另一个关键盟友德国对未来国防的展望也在发生变化。默克尔政府最近发表近十年来第一份新安全战略。这一关于德国安全政策和德国联邦国防军未来的白皮书显示出该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重要但却被忽视的变化,包括北约边境外德国日益上升的军事角色。
在中国对其周边的美军战略日益警惕之际,中国几乎未留意美韩的保证(至少公开的),这一点不足为奇。但中国官员和分析人士必须静静地领会决定部署“萨德”的原因。朝鲜核武与导弹项目同样让中国忧心。
7月8日,韩美决定在韩国本土部署“萨德”(THAAD)反导系统,以回应朝鲜试射新型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宣称要攻击美国军事基地的好战言论。早在“萨德”系统尚未决定部署前,中国即表达了强烈反对。如今,中国的反应将更为激烈。
中国以破纪录的方式、方法和速度扩张了其在南中国海的哨所。南中国海目前是世界上最有争议的区域之一。这是一场有关海上航线、领土主张与资源的地区冲突。虽然南中国海冲突主要涉及东盟国家和中国,但它对全球都有影响。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菲律宾三个最重要的安全伙伴。阿基诺总统在任期间,菲律宾与这三国的关系在这三项安全政策方面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尽管新总统表示要改变,但其仍需来自安全伙伴的更多支持,才会有深化和拓展这些关系的新机会。
印度海军东部舰队5月派出舰船前往西太平洋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航行展现出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的实力与承诺。在6月8日于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印总理莫迪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印度结成战略伙伴平衡中国崛起的建议进行了回应,认为两国强有力的联系将巩固从亚洲到非洲,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繁荣和稳定。
全球伊斯兰暴力事件增加、亚洲和非洲国家解体以及由此产生的难民涌入欧洲,迫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推动危机地区和平进程与社会重建。吸取在阿富汗的经验或许对应对未来的挑战有帮助。此时,特别要注意土耳其。
中国未来十年可能将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部分增强军事影响力,但步伐会相对较慢,而且北京可能仍将满足于依赖商业港口,而不会建设军事目的明确的设施来提供支撑。
文章分析认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拒绝下台并做出妥协并不是解决叙利亚冲突的唯一障碍。各伊斯兰组织专注于全面的军事胜利也是一重要问题。
侦查无人机对国土安全具有多重益处。无人机无疑能够成为国家队保卫新加坡这个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双高”国家安全的高实用性装备。
自《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开放签署以来,已有183国签署了此条约,且其中164国已通过该约。在朝鲜核试验的阴影下,国际社会显然明白核试验应予以禁止。20年过去了,该条约仍无法成为一个全球性法规。
7月14日夜间发生在尼斯的恐袭事件说明很难阻止这类独狼式的恐怖主义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自己有很多工作要做。短期内,我们必须要解决我们在大型公共活动中提供安全保障所面临的许多障碍。
鉴于全球核威胁的性质和部分东盟国家未来在核能设施方面的动作,即便没有美国的领导,东盟也须继续就核安全进行多边磋商。东盟需对这一紧迫的政治安全事件负起责任并发挥主导作用。/
两名在暴乱中被ISIS分子劫持的意大利建筑工人已证实死亡。尽管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表示除非应利比亚政府请求,否则不会进行武装干涉。但意大利已着手制定武装干涉的应急计划。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但遇到了一些非传统性安全威胁,该项目在部分涉及重大投资的国家遇到的种种风险也逐渐显现。这些风险包括当地人与中国工人的社会冲突、环境恶化、以及中资公司由于明显缺乏社会责任而引起的争端。这些情况促使了中国私人安全公司的发展。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Sultan Barakat在《伊朗与沙特的“冷战”是否正在升温?如何降温?》一文中说,多年来,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面一直在升温,沙特1月份处决谢赫尼米尔-尼米尔(Sheikh Nimr al-Nimr)――在伊朗引发愤怒――极大地加剧了危险程度,导致现在两国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很大。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Phuong Nguyen在《重新评估“伊斯兰国”在东南亚的威胁》一文中表示,对许多东南亚政府来说,恐怖威胁列居他们的安全问题之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些对伊斯兰威胁并不陌生的国家,在过去两年中高度警觉,担心与伊拉克和叙利亚民兵集团有关的“伊斯兰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制造袭击事件。
韩国两周前最终决定部署“萨德”发生在海牙对中国有关南海的主张作出裁决这一特别令人担忧的背景之下。由于中国处在防御状态,东北亚地区政局也可能更加紧张。因北京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无动于衷,中韩关系已受损。但如今,中国协助解决朝鲜问题的承诺可能会进一步削减。
恐怖主义份子的构成日趋复杂将使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出现新的弱点,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当局与民众共同的努力。而全球也将在“混乱的和平”新常态中找到新的平衡。而这种新常态将要求民众对广义的安全环境及像新加坡这样全球化的城市国家对其面临的威胁程度有新的了解和认知。
显示 1150 条中的 1101 到 11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