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沙湾景区内的娱乐项目
响沙湾景区内的莲花酒店
近20年来,政府强力主导引领,企业商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支撑,众力齐发,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终于发生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的梦想。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开始从荒漠化治理中,收获农牧民增收、工业发展的硕果,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航拍影像中清晰可见,库布其沙漠被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分割成若干金色区域,流动的沙丘被牢牢锁住。茫茫沙海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停止了生长蔓延,孕育出新的生机。经过改良的沙漠土壤上不仅长出了玉米、葵花、甜菜、蔬菜、水果,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列我国第七大沙漠的库布其撕去了“不毛之地”的标签。
看大漠落日飞红霞,听满天星斗说情话……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在最美的季节,库布其沙漠景区迎来了旅游旺季。不可否认的是,不断向高端、纵深发展的旅游业已将库布其沙漠转变为一座发掘“美丽经济”的富矿。
横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多、光照强度大、时间长,曾是这片土地的梦魇。如今,不止于单纯的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库布其正被以沙漠光伏为重点的产业镶上金边。农牧民们摘掉“生态难民”帽子,与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齐头并进,绿富同兴。
库布其沙漠曾经是“悬在首都北京上空的一盆沙”。三十年光阴,黄沙一点点褪去,绿色一卷卷铺就。敢为人先、矢志创新。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这张“绿色名片”源自创新发展理念指引,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善于探索总结独创经验,奋斗和创新,终于获得在世界领先、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这里的沙丘披上绿衣,沙漠土地改造成良田,广阔的沙漠腹地变身太阳能农场。这里不仅有最新的治沙技术,更展现着人与自然平衡的艺术。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绿色“中国梦”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沙区植被不断增加,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逐渐由梦想照进现实。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029万亩,飞播造林877万亩,封山育林453万亩,森林抚育及退化防护林改造等16万亩。
库布其沙漠边缘,昔日“一场风起,所向披靡”的流动沙丘,如今已被一条条绿带牢牢锁紧。
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在欠发达的沙漠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环境与发展双赢的道路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模式正用“变征服沙漠为善待沙漠”演绎着这场前所未用的生动实践。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并不仅仅限于防风固沙,这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能、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健康”六位一体的的沙漠绿洲产业,并且成功进军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了“中国生态名片”。
吴向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一位常年工作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一线的基层干部。
沙漠深处或许有清风、有花香、有甘饴,一切快乐与自在,只有这姑娘自己明白。
这样一个住在沙漠腹地、看上去极为普通、且不善言谈的农牧民老汉,竟然靠着勤劳与智慧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种树种成了百万富翁。
有人说“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而在杭锦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穿沙精神”。
这里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位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深处,62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祖辈生活的地方。在他小时候,这里“出门就是明沙梁,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的生活想都不敢想。
以五棵树为起点,杭锦旗人武部在库布其沙漠南沿已经建起了一个占地7.6万亩的生态基地。
显示 26010 条中的 23481 到 23500 条结果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