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欧洲经济供需两端“速冻”,就业市场恶化,不确定性上升。分析人士认为,欧洲经济衰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疫情控制进展及复工复产进度,预计欧洲经济最早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回暖,但回暖进程伴随高度不确定性。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多位专家表示,这一降幅好于市场预期,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未来几个季度有望实现正增长,全年经济增速或为2%-3%。
印度4月17日对外国直接投资(FDI)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要求所有与印度有陆地接壤的国家在投资印度时,均需获得印度政府的审批方可进行。尽管印度政府还没有公布修改的具体实施细则,但从印度近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来看,中企在印度的投资无疑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阻力。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最近数周内,全球劳动力总数的81%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均采取了强制或建议性的防疫措施。这些受影响的劳动人口代表了87%的中高收入国家劳动力以及70%的高收入国家劳动力。与此同时,疫情正在影响能力和资源均严重受限的发展中国家。
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组成的“东南亚数字经济联合课题组”,日前发布《越南数字经济月报(2020年4月)》。这份月报认为,越南的数字经济行业呈蓬勃发展态势,企业赴越投资数字经济行业前景可期,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行业进入壁垒等多种挑战,投资需全面考量,不可盲目乐观。
国内汽车产业好不容易盼来复工复产,又因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遭遇供应和需求的冲击。危中寻机,我国汽车产业能否在疫情后全球汽车供应链重构时实现更多“国产替代”?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好转、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国内不少企业、民间组织向海外捐赠大量防护物资,赢得较好的国际声誉。专家认为,在国际间官方对话紧张的当下,应抓住时机,发挥民间外交优势,鼓励民间组织通过展开海外援助、对话交流,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境并购影响深远,有机构预计疫情结束后一些已收紧外国投资审查的国家和区域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从而导致重振全球跨境投资将比恢复生产更难。
尽管由欧佩克与俄罗斯等10个非欧佩克国家组成的维也纳联盟最终在12日达成了初期97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但从今年5月1日才开始执行的这一减产协议,无法扭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需求降幅所带来的严重供应过剩,油价在近期仍显著承压。
疫情持续蔓延对处在全球生产体系核心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影响巨大,造成部分国家生产停滞继而引发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面对复杂局势,中央企业海外项目在做好防疫抗疫的基础上,在能源供应、技术攻关、保障物流等方面下功夫,助力稳定全球产业链。
就新冠肺炎疫情对埃及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埃及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席乌萨马·阿卜杜勒·马吉德日前表示,中国品牌汽车在埃及销量渐增,但疫情已致供应链中断,埃及汽车制造业面临危机。
近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外向型企业遭受内外部多重冲击。调研了解到,面对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严峻挑战,“走出去”难度加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拟调整产业布局以应对海外风险。
分析师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调研了解到,海外企业“停工停产”的负面影响正在向国内企业传导,不少外贸企业已处于“生死关头”的境况。那么,上游制造业是否会受到波及?外贸企业该如何自救?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同比下降6.4%。3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5万亿元,环比增加58.5%。分析认为,3月进出口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和内需的回暖,反弹趋势不可持续,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将继续承压。
14日以视频方式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了联合声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东亚各国若以合作遏制疫情为契机,加速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安排,必将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复苏、减少市场动荡,为稳定世界经济凝聚亚太力量。
IMF14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萎缩3%。明年全球经济能否大幅反弹将取决于各国能否加强多边合作、成功遏制疫情蔓延和推动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引发全球公共健康危机,这场健康危机无疑将传导至经济领域,冲击全球经济。同样的事实,不同立场的人却做出不同的解读。
疫情的全球蔓延为今年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多位受访专家表示,2020年,疫情不可避免会对银行的海外经营造成冲击,但冲击只是暂时的,并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步伐,甚至可能为银行的海外经营带来机遇。
显示 2548 条中的 2161 到 2180 条结果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