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净零排放的竞赛中,中国立志转型为“电力大国”,这为欧洲提供了范例。
随着欧盟准备扩员,有多个中欧和东欧候选国,它必须仔细考虑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纳入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优先事项。
非洲能否真正兑现到2030年消除能源贫困的承诺?答案的关键不在于外国投资或外部解决方案,而在于非洲对自身挑战所应承担的责任。
在土耳其和美国政治领导者的推动下,两国公司可以探索在南高加索、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合作的机会。
文章评估了欧盟的绿色产业政策,分析了安全挑战加剧对脱碳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确保欧盟在推广清洁技术的投资和政策上做到物尽其用。
2025年初,中国新能源卡车销量激增。其中,重型电动卡车占中国上半年所有新卡车销量的四分之一。这将重塑中国的石油消费格局。
通过在中亚地区投资可再生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国不仅展示了其技术实力,还扩大了对自身设备、标准和专业知识的需求。
建立一个中国-东盟清洁能源产业机制,能够协调投资、技能和治理,将环境和社会保障措施嵌入其中,同时确保该地区从转型中获得更持久和具有战略性的利益。
尽管在国内面临政治阻力,美国企业仍积极参与能源转型。
让天然气成为非洲电力化进程中一个占比不大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极大地改善世界上一些最贫困国家的民众生活水平。
特朗普呼吁与巴基斯坦开展能源合作,令许多观察人士感到意外。
东南亚向低碳能源转型正受到当地社区的抵制,这些社区因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而受到不利影响。在社会动员过程中使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使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为能源转型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
本报告分析了中国迈向清洁能源未来所取得的进展,探讨了其不断加速和深化的原因,并阐述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影响。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在北京宣布,中俄双方已就“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签署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
虽然正在推进本土研发,但距离实现商业化、形成规模并具备全球竞争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仍有可能在未来10年将排放量减少30%,这将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尤其是在全球能源持续转型的情况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愈发注重绿色与可持续,更多中小规模的项目将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资金投放,也将逐步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倾斜。
欧盟和亚太地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气候和能源伙伴关系,这为推进共同的环保目标、深化和丰富国际合作以及加快绿色转型创造了机遇。
文章通过审视印尼与中国日益紧密复杂的合作关系,探讨印尼不断演变的能源转型策略。
肯尼亚面临能源危机,并致力于实现绿色转型,中国“小而美”项目涵盖绿色能源项目,可助力肯尼亚实现绿色发展。
显示 1852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探访肯尼亚菌草种植园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