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在推进本土研发,但距离实现商业化、形成规模并具备全球竞争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仍有可能在未来10年将排放量减少30%,这将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尤其是在全球能源持续转型的情况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愈发注重绿色与可持续,更多中小规模的项目将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资金投放,也将逐步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倾斜。
欧盟和亚太地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气候和能源伙伴关系,这为推进共同的环保目标、深化和丰富国际合作以及加快绿色转型创造了机遇。
文章通过审视印尼与中国日益紧密复杂的合作关系,探讨印尼不断演变的能源转型策略。
肯尼亚面临能源危机,并致力于实现绿色转型,中国“小而美”项目涵盖绿色能源项目,可助力肯尼亚实现绿色发展。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需要更有力的政策,以及通过东盟电网开展区域合作和创新的融资模式。东盟各国政府的决策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实现其可再生能源目标。
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民用核技术供应国,重点出口反应堆、燃料及相关辅助服务,正日益成为美国、俄罗斯、法国和韩国等传统核能供应国的替代选择。
为支持美国数据中心在未来十年的快速扩张,预计新增发电量将激增。
中国并未摆脱对石油的需求,但已系统地实现了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降低了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并在未来的能源技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作者在文中表示,中国最近宣布将在埃及建立一个价值6.58亿美元的工业综合体,利用当地开采的磷矿石生产磷酸,这提升了这个非洲国家的制造业形象。尽管埃及并非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投资组合中的个例,但这些行动对非洲有利,有助于加速其工业化转型步伐。
“大而美”法案将对美国能源行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特朗普政府保障能源主导地位的议程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项战略方针。
摩洛哥拥有大量对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的“绿色转型矿物”(GTMs),使其成为众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欧盟的重要战略伙伴。
展望未来,天然气将继续在保障美国国内能源安全和加强美国国际地位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欧洲的公共政策应当致力于促进能源密集型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因为进口这些投入品比直接进口能源更经济。
中国这一主要天然气消费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会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
中国对石油的渴求曾在数十年间拉动全球需求。如今,中国政府一项旨在减少对石油依赖的行动正接近一个里程碑,预计中国石油消费量到2027年会见顶,然后开始回落。
中国交通领域正从传统化石燃料转向电力能源。中国企业还将交通领域的电动化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这对石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作者强调,尽管当前欧美关系面临挑战,但仍需全面评估跨大西洋合作对巩固欧洲能源安全的积极作用。
显示 183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