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脱碳以及以人工智能(AI)和5G网络为特征的新一波技术发展推动了确保不间断获取关键矿物的竞争。了解稀土、锂和钴的高度地理集中如何经常成为争执热点,尤其是在世界不稳定地区,有利于识别未来几年脱碳和全球经济数字化竞赛将如何为塑造地缘政治做出贡献。
中国可为东盟的智慧城市带来哪些专业知识呢?首先,中国具有与东盟类似的城市化速度,能够为东盟带来值得借鉴的城市总体规划经验;其次,中国建立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多的经济中心,并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了智慧的城市群。中国的经验无疑能有效帮助东盟深化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的项目大多周期长,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和面临许多重大的非传统风险,包括地缘政治斗争、政权更迭甚至战争和动乱,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不难想象,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解决这些挑战,这就需要各国的紧密合作,加强利益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所面对的挑战。
经过两年关税战,中美达成一项历史性协议,但成果其实不多。但“不多”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特朗普总统贸易保护主义实验取得的唯一成就是在全球舞台上生动地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行不通。虽然中国可能会因此从美国购买更多商品,但短期内对美国经济的整体效益可能有限。
2002年“非典”首发于中国南部城市,后来在全球蔓延开来,一开始中国对疫情是有所掩盖的。相比之下,近来中国对于原因不明新型肺炎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武汉诊断首例病例短短几周内,中国就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判断该病毒或是引起41名患者感染的原因,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该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供专门实验室测试使用。
南洋理工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新加坡)马来西亚项目兼职高级研究员Johan Saravanamuttu发表题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第二届任期与中国》的文章称,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第二届任期期间,马来西亚制定了全新的外交政策,即寻求与中国交好,同时努力避免自身受到越发动荡的世界环境的影响。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Frans-Paulvan der Putten发表题为《欧洲港口和中国的战略影响》的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对欧洲港口的投资迅速增长。这一过程在欧洲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在欧洲港口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意义以及欧洲如何应对的辩论。
技术优势是中美竞争的一个关键方面,这进一步彰显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有关新技术、捍卫共同价值观与监管之间关系的表述和现实。在大西洋两岸的技术辩论中,价值观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数字时代,欧美都必须更新它们事关人权的做法,必须明确界定围绕新技术的价值观。
根据中美新协议,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将在2017年基础上多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这似乎值得许多美国人欢呼。但愿望与成就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短期内,其他国家可能会抱怨,但在较长时期内,它们可能会效仿。而国际贸易市场体系遭侵蚀必然会导致扭曲、偏袒和腐败。
2019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建设规模缩减。不过,缩减主要集中在那些能够吸引媒体眼球的大型交易上,对于规模较小的交易,中国企业仍然很活跃。中国在富裕经济体的并购活动减少,提升了绿地投资的相对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持续增长,电厂和交通设施建设仍旧卓越。
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平静关系可能时日无多。尽管改变可能发生在许多方面,但对中国有吸引力的可能会很少。关于国家主权,马来西亚人与菲律宾人和越南人一样敏感。如果马来西亚人能更直言不讳地表达关切,并通过他们选出的领导人传达这些关切,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很可能会转向。
如果世界希望中国崛起及其战略方针与人们长期信赖的国际准则相符合,那么人们大概是在寻求中国调整其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利益与国际利益交叉的领域。中国政策的某些调整不应被视为中国的失败,也不应被视为西方的胜利。相反,这可能意味着一些重要的中国政策变得更有作用和更具建设性。
从联合储备设施向亚洲和中国“茶壶炼油厂”出售战略石油现货有望让石油生产商在该地区扩大市场份额。但代价是什么?本研究分析了,在“茶壶炼油厂”市场渗透率增大的背景下,从靠近中国的一个假想的联合储备设施向中国出售石油现货对一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潜在意义。
2019年10月15日,中国多家重要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与控制方案研究》。报告中的油控路径显示从2030年到2050年中国石油消费急剧下降。作者指出,中国在控油道路上采取极端措施会影响全球能源市场。这条路径会不会减少中国和沙特之间的能源合作?会如何影响沙特经济转型?本文予以阐述。
有关中国和粮食安全的科学文献有限、过时、相互矛盾,而且被贸易和食品安全等学科孤立,资金也主要来源于中国政府。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更多研究。提高美国和多边农业研发资金对确保所有人获得有效的、有营养的粮食供应至关重要。美国的政策必须要让人们认识到粮食安全在国内外和平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智慧城市政策、海外策略与相关案例,以促进韩国海内外智慧城市项目的发展。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处于防御地位。中国精英并没有试图破坏该国与美国的经济共生关系,而是被迫走美国坚持的道路。试图遏制中国的美国所施加的压力驱使北京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通过对中国及其最亲密盟友增加贸易壁垒和实施制裁来施加政治压力,实际上是在促使北京在不依靠有利的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明确地阐明其发展目标。
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西方,长期以来构成跨大西洋同盟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正在受到侵蚀,这一进展与安全关系的松动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西方似乎将目光集中在了中国身上。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缅甸外交部、中国外文局、中国驻缅甸使馆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与世界——中缅智库对话会”1月14日在缅甸仰光举行,此次对话会主题为“赋能新时代中缅关系”,中缅两国政要、专家学者150多人出席。
本文回顾了最不发达国家在摆脱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方面的进展。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BRI)可以为填补资金缺口和加快发展做出贡献。
显示 8246 条中的 6101 到 612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看机器人大显身手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新华全媒+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