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新增长引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努力缩小技术差距。
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金边都坚定地站在了北京的轨道上,并将全力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然而,中柬关系的持续深化引起了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的不安。
美洲对话组织专家Margaret Myers发表题为《美元外交亦或债务陷阱:分析中国在西半球的角色》的文章称,随着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合作,现在是评估中国在该地区活动的类型、规模和效果并制定合理应对政策的关键时刻。
中国越来越多地将其旗舰外交政策项目“一带一路”倡议视为重组全球治理的工具和推动新型全球化的载体。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盛会。在为期三天的峰会期间,与会人士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与会领导人还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承诺,即推进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和包容性的“一带一路”合作。
本文分析了由智能数字技术进步引发的中国数字化,并研究了这种数字化给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本文作者认为,人口变化、结构性产业转移等国内因素将进一步加速中国的数字化,并预测,这种数字化将为区域经济体与中国合作开发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和数字经济方面的政府政策框架提供机会。
1962年中印冲突给两国带来了严重的信任赤字。中印两国对此次冲突有着不同叙述和解释,而朝着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迈出的积极一步将是就此冲突的历史叙述问题达成一致。这有助于消除两国长期存在的误解,并开始摆脱过去。
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是中国两项标志性政策的交汇点。在全球电信竞赛中,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英国不受限制地授予在其领土上铺设电缆的权利。这非但没有削弱伦敦的公司,反而帮助伦敦成为了全球通讯和金融中心,如今仍是如此。最终,对于外界对中国在海外活动的怀疑,中国最好的答案将是在国内提高开放程度。
4月中旬,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华盛顿,双方重点讨论了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包括加强美以合作以确保5G网络、网络安全和打击中东恶意行动者的合作。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称赞了此次会谈,但其积极态度掩盖了美国政策制定者在解决美以两国对中国政策的分歧日益加剧方面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GDP实际同比增速6.4%,与2018年四季度持平,结束了去年GDP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
欧盟正在加强对中国的政策,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新文件将该国描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现在,欧盟要求中国进行变革(例如开放市场),并且威胁称,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变革,则会予以限制。这种新方法是对中国制定更加严厉的政策并独立于美国压力的一种手段。
为回报中国在国际上对国内民族和平进程的支持,缅甸愿意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但是这并不具约束力。实际上,缅甸和中国过去几年达成的大部分交易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与此同时,内比都还利用主要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来对冲“一带一路”的影响。
5月15日,荷兰内阁筹备已久的关于对中国的立场文件《中国战略》今天在外交部正式发表了,文件还需要在国会第二议院中讨论。这个文件,名称叫做《Nederland-China:een nieuwe balans》,旨在寻着对华政策的新的平衡。
为何欧洲(或美国)公司无法提供华为可以提供的服务?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政府(尤其是英国)目光短浅,长期拒绝寻求制定针对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而反观中国,其在工业发展方面有着明确的官方政策。
欧洲对外行动署Romana Vlahutin大使指出,中国“提供了全球公共产品,为其他国家不会承担的项目提供了资金”。不过,她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方式持保留意见,特别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她对接受基础设施投资的国家的长期后果提出质疑。她指出,欧洲互联互通项目将始终遵循欧盟标志性的标准。
西方对中俄关系有一种广泛的共识,即中国与俄罗斯间的现代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一致性关系,两国并不互信。持有这种观点相当于试图将20世纪的答案应用于21世纪的问题。
“欧亚世界秩序”的时代是否成熟?中俄对自由主义世界的挑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两个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冲突恶化是否使它们更加接近?本文剖析了中俄这一表面牢固的联盟的各个方面,也指出了其不断增长的不对称性。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可以帮助欧盟应对这种“欧亚转变”的政策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需要发挥法治的重要保障作用。众多参与国也期待共建“一带一路”能够在促进各国开展法律和政策交流、建立更加公平的多边合作机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近日,马来西亚重新投入“一带一路”倡议怀抱,中国-马来西亚关系似乎有了新的发展势头。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中马双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谈判,东海岸铁路和马来西亚城等重点项目得到了恢复。
作者就中拉经济关系过去10年的发展方式、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美拉关系的启示谈了几点看法。作者说,中国经济影响力因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和经济部门而异;中国在该地区并不总是成功的;中拉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既令人鼓舞,也令人不安;美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不能取代中国,但可以努力确保中拉关系取得最好结果。
显示 7841 条中的 6241 到 6260 条结果
镜观世界丨魅力莫斯科
第二届“中国在卢汉”文化节在阿根廷举行
超28万名!“中国第一展”境外采购商创历史新高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