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是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正在成形的冷战的核心内容。这场冲突凸显并可能加剧两国对全球经济领导力的竞争,这远远超出二者对贸易平衡与公平竞争环境的争端。
10月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访问以色列,并参加了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四次会议。此次访问标志着北京对与耶路撒冷关系的重视,以及与以色列的创新和技术合作。然而,中以间增进合作必须克服一些外部和内部障碍。
近日,中国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同印度内政部长辛格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与印度共和国内政部合作协议》。这份协议是中印关系持续正常化的证明。但是,协议中有关安全和反恐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的细节仍然不多。
近日,巴基斯坦新总理伊姆兰·汗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此次访问旨在深化中巴双边合作,加强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有专家认为,此次访问是伊姆兰·汗政府向盟国寻求贷款的策略的一部分。
欧洲和中国在双边直接投资问题上的关系最近变得越发微妙。从2017年底开始,中国的直接投资流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中欧经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人们需要找到一种展开建设性对话的方式,确定中国在欧洲影响力可被接受的程度。
中国-东盟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证明中国和东盟能很好地处理海洋问题,表明中国是东盟的新安全伙伴。不过,将这一事态解读为美方的战略失败还为时过早。
从洞朗对峙到武汉会晤,中印关系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北京强调中印两国应加强合作,以打击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印两国在关系发展方面似乎将有更多惊喜出现。
自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开始紧张以来,中国对欧盟展开魅力攻势,加强了与欧洲的联系以寻求盟友。中国表现出善意,表示会做出经济和政治上的让步。但是,欧盟和中国还远没有开始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相反,他们的合作仍然局限于与全球治理相关的一些特定问题。
如果美国少一些霸凌和分裂活动,多一点培育和建设性参与,那么该国外交官和在西半球密集的关系网将得到更好的利用。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东部延伸保证在俄罗斯境内的立足之处,为未来地缘政治活动奠定基础,并通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亚和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性地巩固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行为由意识形态层面的威胁感和文化影响决定,结合了现实政治和儒家思想。中国领导层在阐述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时运用了三个关键理念:民族复兴、地球村和中国贡献。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受到了热烈欢迎。但中国银监会最近取消对外资持有中国金融机构股权的限制,人们的反应几乎是沉默。特朗普从中国的朋友到敌人的转变,对任何在中国运营的美国投资者来说都不是好兆头。作为受到严格监管行业的一部分,金融机构的处境甚至比其他行业更危险。
第20届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于2018年7月16日在北京落幕。作者认为,会晤凸显了欧盟由于美国外交政策及其贸易措施的不断变化而愿意探索新的外交方向。与此同时,中国试图通过这次会晤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领导人会晤,利用西线内出现的新摩擦来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本文作者按区域分析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交往,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后的21世纪。作者讨论了世界各个地区中对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所谓的关键国家。尽管中美两国在全球和特定地区都是竞争对手,但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
社会信用体系被视为一种“消除制度与监管差距,在社会催生更诚实、更守法行为”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看,该体系是有益的,因为国务院的主要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开放和减少国家监管。
中国努力进军国外市场,但却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设限。该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当前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除了采取反制措施外,中国还将试图通过促进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来减轻与美争端的影响,以确保当局的立场。
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国际抱负闻名于世。自2013年北京正式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的全球战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东和北非地区将在中国的国际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鉴于中国在与俄罗斯结盟方面犹豫不决,以及其在伊朗和伊拉克的重要经济利益,人们可能会预测,中国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将会加剧。
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后,印度似乎打算寻求与北京发展更加友好的关系。不过,中印关系的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向好发展还不清楚。一方面,印度继续对中国在其邻国的活动感到担心。另一方面,在印度寻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它也在与其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
通过“十三五”规划,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国家服务业的开放,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强调高度开放市场和对外合作,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扩大服务贸易。本文旨在探索可以促进服务业贸易发展的新出口引擎。为此,基于对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和地区的分析,本文研究了促进对华服务贸易的办法。
在2018年3月的中国两会期间,中国宣布了近30年来中国最重要的机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的方向与自2000年以来发起的改革一致,但能源部门可能会深受新机构设置的影响。新的机构设置反映出中国的能源政策发展路径——重点向低碳技术发展,同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升。
显示 8236 条中的 7061 到 708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