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向高等教育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难道这一增长仅仅是我们应该预想到的、自然稳定增长的一部分?这些中国留学生会将他们在国外建立的人际资源带回中国吗?
《人民币系列第3部分:离岸人民币发展新动态》,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Joseph E. Gagnon3月30日发布。本文是有关人民币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文章表示,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动本国金融市场与世界其它地区金融市场的整合。相关数据表明,离岸人民币市场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但现在还无法了解这种变化的深度及其持久性。
在中国披露其最新经济增长数据后,包括华尔街日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公共电台(NPR)在内的各大机构均在新闻头条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跌至25年新低。作者认为,媒体有小题大做之嫌,并指出中国事实上实现了将经济增速稳定在“7%左右”的目标。文章就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虽然中美两国长久以来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但是最近几个月来却是竞争居多、合作偏少。中美关系之所以会越来越紧张,背后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与美国盟友的领土争端,以及不间断的网络冲突。鉴于目前两国关系的总体形势,大家并不寄希望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期望在经济方面的协商能有很大突破。从会后的成果清单来看,这样的预期大致是合理的。
《中国增长放缓带来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余波》,外交关系协会2月25日发布。文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速如果持续放缓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意味着什么,同时探讨了中国的雄心和影响力。
在21世纪前十年,中国通过外交,援助和软实力相结合,从而吸引其邻国,缓和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而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强烈的寒意。
《2016年中国经济观察》,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Sebastian Mallaby/Paul A. Volcker12月22日发布。美国次贷危机、欧元危机、安倍经济学的激情与落寞:几年来,世界经济遭受了来自发达国家形成的几大冲击。
中国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体现为三种态度:民族自豪感加上对动乱的强烈担忧;反复灌输的热爱和平与自卫的国家形象加上强有力且正直的中央政府;对国家间关系独特、等级分明但互利互惠的看法。总体而言,大多数中国人显然认为,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应有地位是作为一个大国而不是唯一的支配国,其观点必须得到尊重但同时与他国和平共处。
中国虽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仍持谨慎态度,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视为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在区域的影响力。或许使中国加盟伙伴关系是必要的,理应由全体有关方携手合作以保持亚洲的经济活力。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论往往充斥着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观点分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的黄玉川近日刊文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相反观点的两大群体,逐一梳理观点来由。/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终有一天会破裂,到那时房地产在金融体系里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力也会削弱。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当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调节力与日俱增,并且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Apurva Sanghi/Dylan Johnson在《关于中国在肯尼亚的三个误区》一文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迅速崛起。许多人担心,中国会成为肯尼亚经济的噩梦。例如,制成品生产者在国内外市场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竞争。还有人认为,中国会开发肯尼亚资源,却无法让该国实现工业化。
关于如何增强透明度,除了决策者对政策进行清晰的解释外,还有其它两种重要形式可以进行补充:数据透明度(发布可信的数字),游戏规则透明度(明确可以影响商业参与者,市场的规则和政策)。文章指出,如果中国要发挥其作为全球金融和经济领袖的潜力,它需要在透明度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从幸福感新经济学中获得一个最引人注目而又充满争议的发现是收入并不总是与幸福产生预期的相关关系。
根据对中国货币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正致力于将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但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样有效果。
目前来看,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就如同一场尴尬别扭的交谊舞,两名舞伴经常踩到对方的脚。近十年来,两国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愈见紧密,但可能引起冲突的方面也随之增加。
最近,国际社会更加关心的是中国南海问题及其中国在其中起的不稳定因素,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却是另一番景象。李克强总理在6月和7月对欧洲的访问提醒着国际社会,尤其提醒着美国:中国并非只能通过减少本地区国家安全问题来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在美国和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见证下,Eswar Prasad 讨论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可持续发展以及十三五经济发展计划优先重点进行了讨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GDP增长已经显著放缓,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跌,经济活动的其他各种指标减弱。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在2014年可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与更为传统的按市场汇率计算GDP相比,有何不同?这一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David Dollar在《作为全球投资者的中国》一文中表示,中国经济崛起是国际金融秩序出现张力的因素之一。当下,中国已经是最大的贸易国,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几年,它还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当前仅次于日本。
显示 8015 条中的 7901 到 792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