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社会更加关心的是中国南海问题及其中国在其中起的不稳定因素,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却是另一番景象。李克强总理在6月和7月对欧洲的访问提醒着国际社会,尤其提醒着美国:中国并非只能通过减少本地区国家安全问题来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在美国和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见证下,Eswar Prasad 讨论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可持续发展以及十三五经济发展计划优先重点进行了讨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GDP增长已经显著放缓,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跌,经济活动的其他各种指标减弱。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在2014年可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与更为传统的按市场汇率计算GDP相比,有何不同?这一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David Dollar在《作为全球投资者的中国》一文中表示,中国经济崛起是国际金融秩序出现张力的因素之一。当下,中国已经是最大的贸易国,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几年,它还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当前仅次于日本。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前景》,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Eswar Prasad2月4日发布。文章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国货币人民币(RMB),最近才升格为官方储备货币。文章指出,人民币拥有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潜力,这是存在历史先例的。
中国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推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经济举措,它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所在的区域。考虑到中国人提议建立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他们给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华盛顿拒绝了北京的计划。中国人的回应是这些计划是对现有结构框架的理性和重要补充。
2014年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会议主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
“一带一路”愿景的出炉,是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的一种新的链接方式。它崇尚共赢、它多管齐下、它是系统的、它是清晰的。梳理历史,很难看到有这种形式的链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覆盖区域广大、涉及跨境投资领域多元、融资需求庞大,项目建设周期长,这需要金融合作在整个融资方式,包括融资设计上有别于传统的贷款,积极构建包括亚投行在内的,以人民币资本为主导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框架和金融合作体系势在必行。
对我们而言,最不值当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钱,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却不减反增。因此,要切实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态度,功夫实则在钱外。
中国新发展银行倡议既不是一个惊人的举措,也不是全球金融治理的一个严重威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北京为期十年的对冲策略最新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对现有全球机构的过度依赖,中国一直奉行着通过发展区域作为补充,从而规避风险,同时与七国集团为中心的全球性机构开展合作关系,如世界银行。
文章分析了中国新放宽独生子女政策的消息,认为这一变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资金空缺的问题。作者认为,二孩政策尽管迈出了第一步,但要解决实质问题,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改进养老金体系。
中国近来通过在缅甸建设深水港口加强其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港口项目包括一个投资2.8亿美元的特别经济区。这项工程位于缅甸西南若开邦的皎漂港。皎漂港特别经济区项目被委托给一个由中国中信集团为首的6方国际财团。
从医30余年的泊头市医院骨外科医生王振玲告诉我们,牙齿变黄和骨质脆弱是因为饮用水中的含氟量高。
韩国偏低的人均收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韩国与美国之间人均产出的差距迅速缩小,也证实了条件收敛理论的预测。跨国回归进一步表明推动韩国赶上美国的因素包括强劲的投资、低生育率、贸易的开放性、以及人力资源和法制水平的提高,而民主的进步却倾向于减慢这一追赶的速度。
近两年来,随着乌克兰危机爆发、尤其是克里米亚事件导致西方制裁后,俄罗斯对亚太和中国的倚重不断加深,试图以发展对华关系弥补制裁的损失,摆脱外交孤立。有人将该政策取向概括为“转向东方”,这一提法在俄、中两国都很流行。2015年年底最新出台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还史无前例地将亚太地区视为独联体外的首要外交重点,并把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称为“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中俄元首多次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数度访华,对华重视可见一斑。在强大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中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3年和2014年,中俄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使亚洲与中东、欧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实现更高的增长、更好的人类发展,并增加贸易和投资。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并从现有的亚洲区域合作计划中提取了经验教训。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时代?外部冲击、内部斗争和政策变化》由英国国家发展研究所研究员Wei Shen于6月8日发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14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近30%,超过了美国(15%)和欧盟(10%)的排放量之和。
随着中国崛起对国际事务进程造成了持续性影响,欧洲开启了集体主义历史的新篇章,欧洲-中国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而且要复杂得多。要了解这些复杂性,需要对中国和欧盟国家之间各种国家层面双边关系和利益进行精确探讨。本文首次从欧盟成员国角度,对欧洲-中国关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解析。
显示 8220 条中的 8041 到 806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