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企业正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加速复工复产。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规上企业复工复产数量占比过半。
今年以来,安徽泗县市场监管局成立“464”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领导小组,出台“464”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形成“464”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集中走访帮扶企业工作机制,持续做好顶层设计,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4月2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
4月26日下午,经开区举办重点金融服务业项目签约暨优秀金融企业表彰会,14家龙头企业荣获10个金融奖项,总投资355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近日,位于西安经开区商务核心“凤城二路”景观轴线“朱宏路”交会处的白桦林金融创新中心,迎来阶段性成果,D栋多楼层户内、屋面及公共区域完成查勘验收工作,并顺利正式交付业主。
3月30日,随着屋面最后一根钢梁完成吊装,开元剧场项目全面封顶。作为经开区首个剧场,开元剧场建成后将极大丰富市民休闲文化生活,对于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投资消费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日前,德国(科隆)国际健身博览会——FIBO在德国科隆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经开区企业西安维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向世界展示中国智能健康新科技的实力与魅力。
2022年,即将跨入而立之年的西安经开区,提前迎来了“高光时刻”:去年,该区总规划面积拓展至272平方公里,GDP突破千亿元,工业总产值占西安市的1/3,综合实力位列218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回望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4月1日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天。5年前的今天,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这也标志着经开功能区的诞生。
2021年,陕西部署打造包括增材制造产业链在内的23条重点产业链。一年多来,增材制造产业链不仅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还带动了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
3月31日,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在经开区完成登记注册,标志着西安市百亿母基金正式设立并进入运营阶段。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成立于2012年11月,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中国在欧洲地区建设的首个商贸物流型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过10年发展,园区已成为集商贸展示与交易、物流运输与仓储、产业投资与合作功能于一体的中欧企业双向互动平台。
我国的“双创”制度体系尚处于摸索中,希望个别地方能走在前列,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
建设“开放新门户”,主体是产业,载体是开放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
产业兴,城市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西安经开区立足发展实际、紧抓发展机遇,“4+4+4”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构成,2021年,西安经开区全区生产总值实现再突破,正式迈入“千亿级俱乐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406亿元,同比增长15.5%。
日前,立足西安“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背景,作为北跨主力军的西安经开区,对外发布“四新战略”行动方案,将以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自贸+”创新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为抓手推进“开放新门户”建设。
日前,西安经开区正式发布“四新战略”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开启“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设新征程,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都市新中心”,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和城市品质,打造成活力多元、宜居生态和复合高效的“理想之城”。
作为西安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西安经开区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力,不断推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科创新引擎”。
1-3月份,安徽省合肥市庐江高新区工业生产表现抢眼,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05.1%,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显示 4522 条中的 681 到 70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