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正式运营近两年来,入驻企业络绎不绝。保障电力等生产要素、做好企业服务、与东道国保持友好关系等因素是合作区运营良好的关键。
自2024年起,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迎来企业入驻和投资考察高潮。调研发现,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低的生产成本、较少的关税壁垒是吸引中资企业落地埃及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多元发展理念打造立体化发展模式,吸引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多国企业落地,并深度践行社会责任,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当地工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中资企业新峰钢铁在埃及投资建设装备及钢铁制造中心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内打造汽车和交通零部件、工业标准件、工业非标准件三类产品生产基地,将有助于提高埃及工业产品本土生产能力,加速工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埃及区域内产业链地位。
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是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综合性开放载体,成为国内企业走进上合组织国家的母港、上合组织国家企业进入中国的平台。
“两国双园”作为政府与企业协同推动的产业集聚区,不仅通过高水平的产业配套解决了企业落地难题,更通过系统化的协同解决方案,减少了企业海外投资答题“选项”,降低了投资风险,缩短了境外适应期,成为企业走向东盟进行跨境产业合作的“减压舱”和“稳定器”。
中企在坦桑尼亚建设的东非商贸物流产业园综合服务合作区,总投资1亿多美元,总面积11.7万平方米,2023年带动中国出口非洲货物货值超2.7亿美元,正在成为深度连通中坦、中非经贸往来与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国企业进军东非市场的平台和窗口。
在非洲大陆上,一座座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拔地而起,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打通田间到市场的通道。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泰双方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有着诸多共识与合作,特别是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正成为国际海洋合作的典范。
中乌姆巴莱工业园是由天唐集团筹建的乌干达国家级工业园,是乌干达实现“2040年远景规划”的工业基石之一。这座国家级工业园自2018年3月启动以来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涵盖家电、日化、家纺、建材、医药、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
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哈利法工业区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合作项目,经过五年努力,配套基建全面建成,正在由开发建设转入运营管理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高质量发展形成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用软服务向外拓展,让中国经贸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作为全球铸管行业头部企业,新兴铸管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央企顶梁柱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对外合作。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勒比地区首个落地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特多凤凰工业园于日前正式开园。凤凰工业园对特多而言意义重大。该园区具有环保智能化、特殊税收政策等招商亮点,有望助力特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特多经济多元化发展。
根据方案,到2025年,浦东将基本建成“丝路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高质量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借由电子商务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畅通。
设立4年多以来,临港新片区区加快集聚前沿产业,积极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现代化新城建设不断跃升。前不久,上海提出要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谋划推进更大力度自主改革,开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东海之滨,一个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
2023年11月,新疆全面启动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并快速推进一系列实质性工作,从“第一张营业执照”“第一笔金融支持”“第一次战略合作”“第一场全球推介”中可以看到,各方对新疆投资热情增加,尤其是中亚国家展现出与新疆合作的强烈意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泰中罗勇工业园以产业思维服务中资企业赴泰国发展,已吸引230余家中国制造业企业、30余家商业配套企业入驻,累计为泰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成为中泰产能合作的典范。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旅游合作如何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多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启动试运营,这一模式能够实现多重目标。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借助自身优势,撮合中匈企业家互动合作,促建许多中国品牌产品在当地的经销公司或合作公司。
显示 74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新华全媒+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