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波:做群众工作必须来实的
“少发虚功,做群众工作必须来实的”,他经常这样说。无论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驻点联系工作,还是社会治理工作,他总是扑下身子,进村入户,零距离跟群众沟通,被群众亲切喊他“波哥”。
他叫唐文波,为雷州市南兴镇党委书记,2016年7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7年12月当选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2年,唐文波担任南兴镇党委书记以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抓基层、打基础,带领领导班子一班人,创造了一系列“南兴工作模式”:打造“麻廉模式”,为雷州市提供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的样板,麻廉禁毒工作经验还为该市禁毒治理提供了范例;推行“集体会诊”工程,解决农村众多矛盾与纠纷,引导农村问题走上法治轨道;在雷州首创“乡贤工作室”,发动乡贤“微贡献”,聚沙成塔,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镇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工作是密切干群关系较为有效的做法。每周二驻点日,他都能带着团队准时来到驻点村东村,按照团队制定的全年入户计划,每周坚持走访8-10户群众,风雨无阻。寒冬腊月,他给老人送防寒被褥;骄阳下,他顶着烈日走在田间了解旱情;空闲时,他坐在巷道与群众剥着花生聊家常,与村民在田头树头下畅聊。群众都喊他波哥,称他是“暖男”书记。
为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回应、有着落,他严格要求镇基层治理办和各驻点团队认真收集群众问题,分类建好问题总台账、自行解决问题台账和无法解决问题台账三本账单。对于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建立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整改措施,限时解决。做到团队当天建帐,镇每两周建一帐,确保群众问题时时清、月月结。今年,他在东村已零距离面谈群众63户,收集群众反映问题28条,梳理汇总10条,组织集中会诊10次,最终解决问题10个,成功率达100%。
吴春东:当好人居环境整治“勤务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18年5月,吴春东积极响应湛江市“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重返家乡廉江市和寮镇榄排村,开始了光荣而又艰巨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助力脱贫,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让沉寂的小山村气象万千,并勾勒出榄排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日前,记者走进榄排村,看到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吴春东带领10多名党员志愿者,正在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平整院子,栽植花草等。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只见院子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目前该村已成为和寮镇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村。
据了解,因为干部工作不力等,榄排村被上级部门列为软弱涣散党支部进行整治。针对支部缺干部、老党员多、外出党员多、严重缺乏活力的实际,吴春东经过一年多来的走访、物色,现已配备了一名年轻有大学文化的村委干部和一名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发展了4名年轻有大学文化的后备党员积极分子。同时,针对榄排村委办公楼属于危房无办法正常办公的现状,他通过发动社会捐资、乡贤支持、政府扶持、单位帮扶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并于日前动工建设榄排村委党群服务中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为确保“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吴春东带领村干部多次到榄排6条自然村召开村民大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但难免还是遇上个别“钉子户”。
吴春东的堂哥有一个废弃的养猪场,属于这次整治的范畴。但其堂哥对此不理解,百般阻挠,甚至扬言谁拆他养猪场就跟谁拼命,使工作陷入困境。事不宜迟,吴春东连夜乘车前往广州,面对面做堂哥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拉锯战”,最终获得堂哥的点头。日前,其堂哥有事回老家,见到整治后的家园更漂亮舒心,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是竖起拇指,啧啧称赞。
“最美好的愿望就是上门动员一次就成功。”吴春东说,可经常是事与愿违,“动员群众参与废弃危房拆除,经常要上门动员多次,与其沟通,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苦口婆心讲通相关政策。”遇到个别不理解、不配合的农户,吴春东甚至主动帮其打扫卫生、收拾垃圾,以此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从而取得村民的支持配合。在吴春东的带领下,榄排村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苏磊:用心用情,全力推进征迁工作
湛江经开区今年8月开展征迁工作,大批干部奔赴第一线,攻坚克难,为大项目顺利入驻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这批奋战一线的干部中,有经开区东山街道党工委委员、调山片征拆工作小组副队长苏磊。
“我们要深入一线,和村民干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苏磊的心得体会。调山片征拆队员和调山村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奋战攻坚一线,几天时间,调山村累计拆除房屋159栋,清理虾塘84亩,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
与村民合作无间长期奋战攻坚一线,东海岛炙热的骄阳把苏磊年轻朝气的脸庞晒得黝黑。进村以来,在调山片征拆工作小组部署指导下,苏磊等工作队员与调山村村民和干部融成一片,成了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在调山村新任村委会主任谢平瑞等村干部的支持协助下,摸清了相关情况。
苏磊说,调山村有4200多人,外出人口800多人,需拆除的房屋1272栋,还有很多虾塘、青苗待清理,时间紧任务重。征迁队员要和村干部并肩作战,才能把工作做好。
工作组进村不久,苏磊率领工作队和村干部联合组织召开村委、党支部、党员、合作社、村民小组、片长、群众代表等多个现场会,每天都奔走在一线,向群众宣讲政策法律法规和产业发展等相关情况,进一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另外,他再把问题难题梳理出来,逐一击破,用心用情为民搬迁、以情搬迁。
村民虾塘上方的线路影响到填方工作,亟待改线路。苏磊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吃了闭门羹。困难面前,苏磊并不气馁。他进一步了解到该村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积极作为,关心该村民的孩子学习情况,并尽己所能帮助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被苏磊的用心所感动,很快就主动地把虾塘上方的线路改了。
苏磊等工作队员、村干部平易近人、务实的工作作风越发得到群众的认可,村民们大事小事都爱找工作队帮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难题,他们不推诿退缩,一遍遍地做工作,反复跟踪协调,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工作组倒排工期,每天都在按计划,大力清拆房屋和清理青苗、虾池。个别群众虾池里养殖的虾还没来得及收,工作队为了减少村民的损失,不马上停电,宽限时间让村民把虾收了再断电。虾塘的发电机、养殖器械体积庞大,搬运不易,工作组和村干部就将正在作业的吊机调来,帮助虾农将机器吊起运走。
出于对苏磊等人的信任,一些村民签了协议但还没收到赔偿款,也愿意配合征迁工作,牺牲小家成就大局,优先保障大项目填方工程如期进行。自己再耐心等待赔偿款。一个多月时间以来,苏磊深入第一线,与群众融成一片,深得民心。征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苏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永光:发展沙糖桔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王永光是吴川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覃巴镇对面坡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近年来,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沙糖桔产业,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积极调解矛盾纠纷,成功打通吴川最后一条硬底化通村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倾听群众的呼声,为民排忧解难,办成多件实事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口碑。
在回乡当村干部之前,王永光是一工程队的负责人,常年带着100多人的团队在外打拼。多年来,他热心公益,积极支持家乡各项建设。
2011年,对面坡村党支部原书记王康年找到王永光,希望他能够返乡当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当时,王永光非常纠结:事业正蒸蒸日上,如果回乡当村干部,几十年的心血可能就白费了。再说,农村情况复杂,“新官上任”压力肯定不小。但是,家乡的发展也是一件大事。面临两难的选择,爱乡之情最终占据上风,他毅然做出了回乡的决定。
2012年,王永光回到对面坡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及吴川市人大代表。当时,该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小部分村民种植沙糖桔、木瓜、香蕉、辣椒等经济作物,但农业水平总体较低。他看到堂哥引种的沙糖桔口感不错、经济效益又好,于是萌发了发展沙糖桔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念头。
为了培育更好的品种,王永光专门请来农业专家,研究沙糖桔品种改良等问题。经过试验,改良后的沙糖桔外皮红黄、汁多肉饱、味道清甜,颇受客户的欢迎。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当时沙糖桔收购价为6元一斤,亩产量达1万斤,除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观。
在王永光看来,“独乐不如众乐,独富不如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让荷包鼓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生乐事,也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为了带动村民种植沙糖桔致富,他自己先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还成立了吴川市沙糖桔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条村10多户群众参与进来,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
记者采访当天,走进沙糖桔专业合作社时,一眼望去是一片片绵延的绿色,一棵棵桔子树上结了很多尚未成熟的绿色果实,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桔子清香。据介绍,对面坡村千亩沙糖桔基地今年开始挂果,预计明年将迎来果树丰产期。为了叫响吴川沙糖桔品牌,王永光还申请注册了“金瑶山沙糖桔”商标,下一步计划整合该村生态及绿色农产品资源,依托吴川鼎龙湾旅游观光带的优势,打造沙糖桔采摘园、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等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更多村民增产增收。
吴培东:哪里有任务,就到哪里去
今年以来,湛江经开区在东海岛开展征迁工作,为大项目如期进来开路,许多干部深入一线,顶烈日,冒风雨,辗转奋战,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期完成征迁工作。
东山街道东参村是一条半渔半农的村庄,需要征迁的房屋就有1300多栋,坟墓、青苗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是东海岛大项目填方工程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东参村征拆遗留问题处理小组副队长、区人口和社会事务管理局计生考核办副主任吴培东,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以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为抓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力地推动征迁工作。半个多月时间,东参村共拆138栋房屋,991栋房屋签订协议,214份协议进行公示。群众积极配合工作队对未签协议房屋进行测绘,取得良好的成效。
“哪里有任务,就到那里去。”
吴培东有近十年的征迁工作经验。开始时,他和工作队员奔赴村庄,遇到的却是群众的冷眼。因为东参村曾涉及其他项目的征迁,历史遗留问题多,“征迁工作就是民心工程,一定要以民为本,为群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得民心方能推动得开。”吴培东和其他工作队员决定先摸清家底,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作为突破口,推进征迁工作。
吴培东带领工作队员不分昼夜奋战一线,白天进村入户做工作、登记,晚上整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挑灯开夜会,总结经验和布置第二天的工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吴培东与工作队员、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等,一道梳理出亟待解决的八大历史遗留问题,并上报区党委,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
“这个工作队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办事的。”很快,拖欠7年的部分搬迁安置补偿金发放到村民手中,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吴培东和工作队员快速地把征拆的房屋分类喷号做记录,对已赔付的房屋组织拆除,停止审核的房屋重新启动审核审查,对其中通过审核的200多栋房屋进行公示,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给群众一个明白。
刚开始,工作队上门做工作或致电外出居住工作的村民时,总会遇到一些村民会破口大骂,拒绝配合,现在村民慢慢对工作队有了好感,从爱理不理到主动上门找工作队。有的村民经常聚集到小卖部、大树下开“小会”,说工作队的好话,一起憧憬美好的生活。外出居住工作的村民也愿意回村支持工作队工作。在珠海开饭店的黄武南在村里有20亩左右的虾塘,他放下生意十多天,回来搬迁虾塘。
东参村工作队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从过去的被动转向了主动。攻坚队员有序推进,村民积极配合。工作队的临时办公室过去门可罗雀,后来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大量前来签协议、咨询和配合工作的村民。
寂寥已久的东参村又变得热闹起来,每天机器轰鸣,已赔付的房屋正在被加紧拆除,村民迁坟和清苗的步伐加快,公财基本完成登记。吴培东一个多月来坚守一线,对未签协议的房屋进行测量登记,为下一步签协议做准备,全力以赴倒排工期,打赢攻坚战。
许奕:为征迁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湛江经开区东海岛大项目填方攻坚战今年8月打响,开展了多次清拆行动。每一个行动都能顺利进行,成功拆除多处房屋和清理青苗、虾塘,按期完成任务。这一切,离不开征迁保障组的支持和配合。
走近征迁保障组组长、湛江经开区城市综合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许奕,聆听他讲述有关征迁背后的故事。
许奕几乎每天都到一线,为开展清拆工作做前期准备。一旦时机成熟,许奕就向行动现场指挥领导报告。随后又快速地加班加点,完成一天的工作。
战场需要就是命令。每次大行动来临前,许奕忙得不可开交,顶着风雨烈日,多次现场踩点,评估工作量预判风险,再制定拆除行动的路线和方案,协调组织城管执法、医护人员和救护车、征地工作队、村干部、供电、征地办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行动,同时联系机器进场,全力以赴做好各种后勤保障。
虽然从事的是保障征迁行动顺利实施的工作,但许奕的后勤服务要前移到征迁现场上来。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许奕经常在攻坚战4个区10多条村庄上来回奔波。
每次征拆行动的前一天,许奕深入征拆一线再次巡查一遍。“一定要断电,确保屋内没人居住,安全顺利拆除。”许奕表示,尽管做了种种前期保障,但征迁行动有不确定性,对干部的应变应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每次征拆大行动当天,许奕早上六点就开始赶往一线,比行动时间早到一个多小时,再度巡视现场。有一次,在行动开展前一个小时,许奕发现一户人家悄悄地返回家里居住。这时距离行动只有一个多小时。许奕马上和其他工作队员一起上前做工作,好不容易将村民劝出来,又立马组织人员,将家电家具等快速搬走。人和物品终于清理完毕,这时距离机器进场作业仅有十多分钟。许奕长满头大汗,但他大大舒了一口气。
正在作业的机器机声隆隆,许奕来不及喝上一口水,马不停蹄地在征迁现场来回查看,有时扭伤脚,他还是一直坚持。到晌午吃饭了,许奕和其他工作队员或席地而坐或蹲在车旁快速吃完盒饭,又继续工作。
有一次在东排沟征迁现场,天空下起了小雨。没带伞的许奕依然在雨中来回行走,睁大眼睛观察周边的一切。突然,几名村民冲向正在作业的挖掘机。手疾眼快的许奕快速跑去,及时将他们拦下,并带他们到安全地带。许奕在雨中与村民谈心,安抚他们的情绪,确保征迁工作顺利进行。
到了当天下午5点多,征迁行动完成。许奕的皮肤又黑了一层,爱做运动的他低头看了一下手机里的计步软件,显示他今天走了三万多步。
最早到现场的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还得安排机器运输和完成一些收尾工作。回到家里时已是万家灯火。有时晚上八点多了,许奕还顾不上吃晚饭,拖着酸痛的腿,跌坐到电脑前,把当天的行动情况写出来,向相关单位通报。
一个多月时间,许奕天天早出晚归,奔战在征迁一线,很好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