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泗县:一片金黄稻 丰产又丰收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杨慧瑾 2020-10-28 10:21:42

10月21日,走进安徽省泗县经济开发区大刘社区,眼前上千亩连片水稻穗大粒满,不远处,一阵阵轰鸣声传来,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稻穗迅速被卷进脱粒仓,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现在水稻普遍成熟,这几天天气好,我们正在抓紧调配机械进行抢收,确保稻谷颗粒归仓,让稻农实现增产增收。”泗县经济开发区农经站负责人郭成君说。

水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作为城乡结合地区,大刘社区人均土地少,布局比较分散,多年来都是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因此农业产出水平低,也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作业,这也成了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去年初,社区“两委”到江苏等地考察,发现水稻种植利于生态,“钱景”不错,决定带领村民们改变种植方式,加快推进种植业现代化,通过绿色生态水稻轮作种植,趟出一条新路子。

“对现有的中低产农田进行‘旱改水’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方便土地流转和大型机械化耕作,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郭成君说,2019年泗县水利部门对大刘社区的大小沟渠进行了统一升级改造,如今群众喜种水稻,稳定的水源让他们再也不用为灌溉犯愁。

脱贫户魏尚化是“旱改水”的受益者之一,他说,过去一直都是小麦玉米连茬种,因为自家的地块地势低洼,“干则旱、雨则涝”,作物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上不去。听说社区要进行“旱改水”,他了解后觉得很适合,于是在社区两委干部的帮助下,今年他把家里的13亩耕地全部改成了水田,眼下稻子一片金黄,丰产丰收在望。

大刘社区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群众意愿,将96户2000多亩生产能力较低的旱田改造成优质水稻种植区,社区统一引进良种,集中种植、灌溉、喷防、除草,收割后统一进行销售,形成规模信息优势,增强市场风险,提高土地收益,预计每亩将比传统旱田多增收近千元。(何雪峰  姚森)

相关推荐
通讯丨“今年旱季的水稻生产有希望了!”——记中国援几比农技专家组

自1998年起,中国援几比农技专家组就扎根于巴法塔地区,迄今已派驻超过230名专家,他们在当地进行水稻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示范、组织水稻种植技术和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

一颗“中国心”,装下“世界梦”

大家好!认识一下,我是一颗水稻种子。考古学家说,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那时的中国浙江省上山村,原始上山人开始种植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米。

安徽利辛孙集镇:“旱改水”改出乡村振兴新“丰”景

近年来,安徽亳州市利辛县孙集镇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扎实在梁营社区、刘营社区等地推进“旱改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