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新疆:乡村振兴进行时 村美业兴旅游热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1-10-09 21:57:58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9日电(记者高晗、雷东瑞)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去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疆坚持民生优先,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今,奔走在天山南北,一座座现代化农家小院宽敞舒适,一项项富民产业布局在老百姓家门口……居住的村子美了,富民的产业兴了,乡村旅游“火”了,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正昂首阔步迈出振兴步伐。

村居环境变美了

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新疆额敏县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的产业园内热闹非凡,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扭秧歌、唱民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产业园里,东方红拖拉机、马拉爬犁、门市部……一些带有怀旧感的老物件儿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光,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小卖部的老板阿依努尔·朱马哈孜脸上笑开了花。

整理货柜、补齐商品,那几天阿依努尔·朱马哈孜异常忙碌。今年3月,看着村子里发生的变化,阿依努尔·朱马哈孜决定开一家商店。如今,在她的悉心经营下,商店的生意非常红火。

然而在几年前,她商店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垃圾场。她告诉记者,以前村子基础设施很少,垃圾遍地,房屋破旧,别说外人了,就连村里的人都不愿意出门。

如今,漫步在村子里,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安居房,垃圾场变成了小游园,村里面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的环境已然成为过去时。

一年来,新疆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走在新疆各地村庄里,以往“扬灰”路铺上了沥青、臭水塘变成村民休闲娱乐的景观湖、闲置的土地变成了村民致富的舞台……乡村振兴既要面子光,也要里子实,既要村庄美起来,更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富民产业兴旺了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在新疆,馕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近年来,新疆大力发展馕产业,把昔日的传统食品小馕饼,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一走进新疆伊宁市塞外疆馕文化小镇,记者就闻到浓浓麦香味。小镇展厅内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馕,有核桃馕、花生馕、辣子馕等多种口味,让人垂涎三尺。

在馕生产加工区,打馕师傅祖力甫卡尔·卡合尔正在按照打馕程序揉面团、擀馕坯、戳花,没一会儿,热腾腾的馕就打好了。他告诉记者,在标准化的车间里打馕,不仅环境好,效率也特别高,每天平均能打500个馕,月收入超过6000元,这比他以前干零工收入多了不少。

如今,食客们来到塞外疆馕文化小镇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感受馕文化等民俗风情。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园区管理处处长杨文秀介绍,全州将馕产业朝着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今年1月至9月已累计生产、销售馕产品5.58亿个,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省份,还远销国外。

乡村旅游红火了

村子美了,产业兴了,乡村旅游也在天山南北红火起来。一年来,新疆结合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开办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民宿,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尤喀尔克喀库拉村是远近闻名的“稻乡”,距喀什市区仅4公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一条河流穿过村庄,给当地乡村旅游带来了一汪“活水”。

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村民吐尔荪江·喀迪尔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开的农家乐成了游客吃饭必去的打卡点。他说:“村子知名度高了,游客也越来越多,节假日最多一天有70多位客人就餐,月收入超过1万元。”

帕哈太克里乡党委书记李笃民说,村子通过盘活水系、泉眼、稻田、绿道等现有资源,全力打造生态乡村旅游景区,今年3月份以来,共接待游客4.8万余人,带动旅游从业人员142人,旅游也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相关推荐
新华鲜报|百余名上合组织外宾访新疆:“这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美!”

新疆之美在何处?在百余名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外宾的惊叹声中,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在于发展。

坦桑尼亚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

坦桑尼亚拥有众多壮美的自然景观,国土面积约1/3是国家公园及各类保护区。生活着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续6年荣膺“非洲最佳国家公园”称号,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动物迁徙地”。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4% 一季度新疆外贸“开门红”

一季度,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1081.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值951.7亿元,进口值129.9亿元。新疆外贸平稳运行,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