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港媒报道:中国生态成就备受瞩目

来源:香港《南华早报》网 责任编辑:翟淑睿 2021-10-22 12:53:01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0日发表题为《为生存而战:中国的生态成就引起关注》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林世勇(音)亲眼看到了变化。

当这个51岁的男子在中国西南部城市昆明附近的一条河边钓鱼时,几只白鹭在浅滩上涉水觅食。

不远处,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划着小船,在通往滇池的水道里捞起漂浮的垃圾。

鸟类和环境保护工作与短短十年前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滇池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林世勇说:“十年前,滇池的水是绿的,臭烘烘的,可现在好多了。早晨,树上有各种鸟。河里的水生动物也多起来了。”

当中国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时,这就是它展现的变化。

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预计这次会议将为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新的全球框架奠定基础,以期在2030年之前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姆雷马说,生态修复项目带来的好处在会议主办城市显而易见。

姆雷马说:“(昆明)是个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的城市,有树有花。你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步行外出。因为有树木遮阳,所以太阳不会直接晒到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实施的地方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果。”

治理滇池只是全国多项保护工作之一。

2000年前后,中国启动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去年,中国承诺,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8日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如今,中国约有18%的陆域国土面积被自然保护地覆盖,超过了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确定的17%的目标。

中国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在增长。白皮书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

姆雷马表示,必须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她说:“中国将发挥领军作用,通过展示它已经采取的行动向全球作出示范。”

对环保主义者来说,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工作组主席、环保主义者哈维·洛克说:“我真心希望中国向其他人阐释其国内政策的生态文明愿景,因为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思考如何在自然法则的框架内生活,而不是假装我们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

洛克说,他还记得,人们30年前严重怀疑大熊猫能否在中国的野外生存。他说:“这曾经是个非常大的疑问。现在,它们就生活在野外。”

他还说,大熊猫的故事应该成为全世界未来10年的故事——专注于问题并且重建这个体系。

“我们需要在世界各地这样对待自然。”

相关推荐
以绿色理念守护地球家园——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助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项目建设时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项目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成效显著。

中老加强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调节气候以及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老挝籍博士留学生吉迪沙·普达旺看来,“山水相连、命运与共”正是老中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写照。

世界自然基金会周非:构建更具韧性融资伙伴关系是推进非洲基础设施开发迫切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周非表示,如何促进项目与资金的有效衔接、构建更具韧性的融资伙伴关系,已成为推进非洲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开发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