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近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依托区位、资源、人口、市场“四大优势”,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力粮食、畜牧、林业三大百亿级产业,不断探索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该区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畜牧大区”“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烧鸡之乡”等称号,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以点带动,在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培育产业发展基地,构建“多点开花”的大好局面。一是农业产业园成为“强引擎”。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坚持农业生产信息化、产学研推一体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协同推进,带动夹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埇桥大豆”产业园、烧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提档升级。建设“‘双创’孵化中心”、成立“创业者港湾”,农民入园创办企业86家,带动农民就业创业1.27万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埇桥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引擎。二是绿色家居产业园成为“新高地”。坚持高位推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健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的中国绿色家居产业基地。园区现有以TATA木门、顾家家居为代表的各类企业200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拥有省著名商标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林业加工产值连续多年蝉联全省第一,2021年园区工业产值达1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为埇桥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养殖基地成为“助推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招引大型养殖企业落户埇桥,目前,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型养殖企业均在埇桥落地。广东温氏集团、福建丰沃集团、江西正邦集团、安徽华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畜牧项目也已建成投产。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2021年,生猪出栏132.8万头,同比增长7.58%,连续15年获批生猪调出大县,不断推动养殖业增加产业经济收入。
强化多链联动,在产业布局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优势,形成以农产品为基础,以工业加工为依托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产业链得到互动延伸。一是不断夯实农业基础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硬化田间道路等,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支撑。2021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粮食种植面积462.89万亩,总产208.59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二是持续延长加工产业链。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生产、运输、加工、冷链配送、二次加工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建成了“种植基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集约化供餐”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地方“中央厨房”,2021年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产值达165亿元。林业更是形成了从板材加工到家具生产、智能家居制造的全产业链条,总产值达到200多亿元。三是加快培育品牌价值链。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积极申报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知名商标。全区现拥有“符离集烧鸡”“红树湾地板”2个中国驰名商标,“王枣子茶”“夹沟香稻米”等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商标,皖豆香”“金安特”等7个马德里注册商标。“埇桥人造板材”“顺河木业”“符离集烧鸡”3个品牌入选了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总价值达到93亿元。四是深入扩展增值利益链。坚持先行先试,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73家、家庭农场3029家、产业化联合体110家,带动农户4.6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强化全面推动,在产业振兴上取得新突破。埇桥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思路,统筹做好规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用实政策帮扶“强心剂”。今年市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预算安排8.73亿元,确保投入力度不减,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制定出台了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在设施农业建设、品牌培育、“两品一标”认证等方面提高奖补标准。加大与银行合作,推出“助农贷”“小企业成长贷”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二是用活科技赋能“金钥匙”。聚焦“两强一增”,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六大行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10家高校科研单位在埇桥成立了产学研用基地,现全区建设有智慧农业管理平台1个,北斗基准站1个,管理系统共接入2个业务系统、12个视频监控点,设立视频监控38个,覆盖种植面积16.8万亩,涉及年产量14.8万吨。三是用好改革创新“源动力”。推深坐实田长制改革,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形成“1+14+28”区级林长工作格局,全区共有区级林长25名,乡级林长294名,村级林长338名,实现了三级林长全覆盖和全域网格化管理。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传统农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形成“埇桥样本”被全省推广,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涂强 李福展 苗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