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月3日刊发题为《欧洲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回应为何进展缓慢》的文章,作者为克里斯托夫·吉森和米夏埃尔·绍加等。全文摘编如下:
在哈萨克斯坦西南部贫瘠的草原上,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欧盟对能源的担忧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那里计划建设风能和光伏发电制氢项目,产量足以满足欧盟2030年进口需求的五分之一。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对该项目非常积极,因为这将推动她任期内主推的3000亿欧元倡议——“全球门户”计划。该倡议被认为是欧洲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回应,计划在世界各地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道路、港口、输电线、互联网电缆和太阳能园区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经济,同时帮助欧洲获得地缘政治影响力。
“全球门户”计划标志着欧洲外交政策战略的改变。多年来,欧盟一直将自己打造成“真善美”的代言人,作为传统发展援助的发起人。其实欧洲也从中获利,只是避而不谈。而自从有了“全球门户”计划,欧盟如今直截了当地提出自我利益。
欧洲的战略转变正值全球政治气候变得更严峻之际。许多国家正在对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做出回应,呼吁“战略自主”,同时试图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国家捆绑在一起。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希望通过“蓝点网络”计划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据一席之地,而印度作为一个中等大国,正在南亚和东南亚推动倡议。然而,欧盟最近在全球权力游戏中落后了。
例如,在非洲,布鲁塞尔和北京在2010年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各占约40%。然而,到2018年,中国份额上升到60%左右,而欧盟的份额下降到略高于20%,这是短视的外交政策的结果。
大约三年前,由长期担任欧盟高级官员的托马斯·维泽尔领导的一个专家小组指出,“国家和欧洲层面架构复杂”,有许多“重叠、空白和低效”的组织,缺乏“统一的战略”。欧盟主要官员对这种情况也持类似看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犹豫不决后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另外,成员国对该倡议的地区重点还存在争议。意大利和法国特别看重在非洲投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力挺拉丁美洲,东欧国家则希望多资助西巴尔干地区。
该项目的财务架构也存在问题。欧洲的基础设施资金由两家金融机构提供: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但欧盟委员会并没有将贷款固定在一家机构,而只是承诺加强两家机构之间的合作。
欧洲灯塔项目清单看起来杂乱无章。德国建筑业中央联合会的欧洲问题专家弗兰克·凯伦巴赫说,交通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主要项目只是“蜻蜓点水”。很多项目都走马观花:一会儿是尼日利亚数万人的太阳能项目,一会儿是约旦的海水淡化厂。气候保护也没有成为特别的优先事项,超过40%的项目没有明确承诺。
私营部门预计将提供3000亿欧元总额中的很大一部分,但参与程度并不够。到目前为止,各企业甚至还没有就该项目与布鲁塞尔直接洽谈。德国工业联合会国际市场部副主任帕特里夏·斯凯特利格表示:“企业很感兴趣,但现在都摸不着头脑。”
欧盟内部的情况更是如此。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被重新点燃,即欧洲的地缘政治是否真的能变得更加自主。还有一种普遍的抵触情绪,反对改变。布鲁塞尔的消息人士称,一些官员只是给旧项目贴上了“全球门户”的标签,但实际上想保持现状。
欧洲发起的建设项目设定的劳动力和气候标准较高,但又不准参与国贷款太多。这一点,连受益国都提出质疑。肯尼亚经济学家、非洲债务与发展论坛主任贾森·布拉甘萨说:“我们最近发现,欧盟这些发展伙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布拉甘萨认为,“全球门户”计划主要是一种获取非洲大陆资源的新尝试。
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拉格想在内罗毕谈谈欧洲项目,但肯尼亚的政府代表只提了一下内罗毕的快速路项目——中国公司几年就建设完成了。拉格说:“这要是在欧洲,仅批准项目就需要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