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城东新区发展促进中心锚定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持之以恒地把城东新区的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在落实“七个强省”中奋勇争先,取得成效。
产业兴,经济强。在产业发展方面,城东新区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区建设,发挥作为埇桥区经济改革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政策及区位优势,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等目标,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不断取得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北上河北、南下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温州等开展以制造业为主的考察观摩招商等3轮次,考察企业90多家,召开募商洽谈会、签约会等近10个,在谈项目201个,重点在谈迪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制造等高端智能制造项目20个,拟签约6个。加强入驻落到企业的省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经竣工验收,安徽车桥二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完工,汇硕电气项目11月底进场装修,皖神技改项目11月中旬进行施工,亨越智能检具、X米智能机器人项目按时序统筹推进。2023年前三季度,计划开工项目29个,实际开工26个,总投资额60.9亿元;其中用地项目13个,总投资38.3亿元:租赁厂房项目14个,总投资19.9亿元;技改项目2个,总投资2.2亿元。
科技兴,底蕴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城东新区彻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认识的局限,逐步淘汰低端产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聚焦高端智能制造和现代商贸服务业,依托在谈的迪信通5G智造、深圳英米国际机器人科技研究院,深度对接深圳阿瑞斯科技、虹旭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终端集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及关联产业,在南部片区谋划建设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增长极。进一步激发现有金鼎安全、恒昌塑胶等高新智能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继续围绕盛林环保、淮宿建材等专精特新产业扩链、展链招商,谋求产业集聚。2023年,城东新区全职引进专科学历人才180人,全职引进本科学历人75人,全职引进技工人才50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个(宿州市泰华仪表有限公司与宿州学院签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2家(安徽省金鼎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车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建成文化企业6家,第7家正在签约。
生态兴,发展强。严格落实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会议精神,主动担当,靠前服务,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做到对企业的关心关切,督促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要素保障等工作。坚持“忠专实”“勤正廉”,建设务实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汇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和《埇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精神,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向皖北地区延伸布局政策机遇,围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城东新区在市委区委指导下,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商贸服务等做为城东新区发展的三大产业方向。加快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建设,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在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抓住与杭州上杭区结对共建的机遇,制定实施方案,到上杭区结对共建3次,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深化创新共建、协调共进、开放共赢、绿色共保、民生共享。加强对28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保重点项目专项行动,实时跟踪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加快督促企业落地投产,高效运行。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建项目建立围挡、布好防尘网、及时搬运渣土、清洁好环境。黑臭水体已经全部清理完毕,重现蓝天碧水。稳妥对排气排污企业进行常态化督查,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行河长制和林长制,确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占地480亩高品质的乐湖和乐湖公园已经建成,并向人民群众开放,成为休闲娱乐的新地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埇桥区城东新区发展促进中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凝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激发主动作为的热情,凝聚团结协作的合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段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