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人才。目前在安徽宿州埇桥区,农创客培育支持计划正在实施,一支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创客队伍不断涌现,进一步营造了青年返乡入乡,营造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浓厚氛围。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埇桥大豆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生长在北纬33度穿过的埇桥辖区,蛋白质含量高达42%-45%,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农创客韩素兰团队利用本地大豆优势,延长产业附加值,奏响乡村奋“豆”曲。
走进位于大泽乡镇的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阵阵豆香扑面而来,十万级杀菌车间内部整洁明亮,机声隆隆,工人们身着无菌服,正在进行豆乳灌装工作,随着灌装、封口、套标、杀菌等步骤的完成,一瓶瓶成品豆乳有序装箱。
“大豆来到这里,经过清洗、磨浆、脱渣、调配、杀菌等技术,形成豆浆豆乳,过滤出来的豆渣还可以制作成饼干、高纤维馒头等食品,最大程度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公司负责人韩素兰表示,像这样的大豆深加工生产线共有两条,可生产豆腐丝、豆干、豆乳等近20种豆制品。设计年加工大豆6000吨至1万吨,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
“有油皮才是好豆乳。”产品包装上印有这样一句口号,韩素兰解释道,“我们采用的是国际最先进的热压榨超微提取技术,不仅提纯出蛋白质,而且将脂肪、异黄酮、卵磷脂以及一些脂溶性维生素都一并提取出来,这些物质混合在蛋白质中,通过加热,升温以后逐渐上浮,待冷却后就会在表面形成一种膜状,也就是‘油皮’。蛋白质浓度越高,这些物质的含量也就会越多,对人体非常有益,是普通大豆加工工艺做不到的。”韩素兰说,目前每百毫升的豆乳,蛋白质含量达到4.0克,营养价值已超过市面上的大部分牛奶。
一直以来,农户种植大豆存在品种杂乱的问题,难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为保障原材料质量,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采用“订单化种植”的模式。公司在大泽乡托管10万亩土地,全部用于大豆种植。
“我们负责提供豆种、管理养护,秋后按照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斤进行回收。订单种植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也保证了生产原料的品质。”韩素兰说,团队探索的合作社+企业+村+农户的联农经营模式,实现大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之前我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我把土地交给企业托管,还在企业里上班,一个月工资拿3000多元,可以满足家庭的生活开支。”赵敏说。
“我们想打破传统农业的边界,让科技成为农业的‘智慧舱’。”韩素兰介绍,团队在创新方面,改良和培育埇桥大豆品种,引进自动化生产线,使用先进的杀菌技术,实现产品“0添加”。同时,建设物联网大数据管理中心,土壤湿度、肥度、温度等指标在后台实时监测,实现“万亩良田,一键管理”。
如今,博之源豆乳不仅是特色农产品,也是致富引擎,盘活村集体资产,带动村民就业。
韩素兰利用合作社的优势,积极开办技能培训班,为农民搭建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养殖技能、农产品初加工技能、果蔬栽培技能、农机、无人机操作技能等多项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劳动技能,实现多渠道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参训人员达400余人。经过学习培训,他们有的开办家庭农场,有的购买农机、无人机,实现自主创业。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王丽是参加培训的其中一员,她笑着说,科技赋能农业让她看到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在帮她家摆脱贫困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技能。
“接下来,我们想把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到全市更多村镇中,让‘大豆经济’甜得更持久。”韩素兰说。
近年来,埇桥区高度重视农创客培育,探索多项创新举措推进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博之源豆乳的成功是埇桥区农创客扎根乡村、运营产业的缩影。在广袤的宿州乡村,一场由年轻一代引领的创业浪潮正在悄然兴起。被称为“农创客”的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创客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农创客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的努力和创新将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和充满活力。期待更多有知识、有热情的年轻人加入农创客队伍,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韩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