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记者手记丨跨越山水的情谊与互鉴

来源: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韩晓宁 2025-05-07 17:40:24

90c8346eaa7a4142ae5d53e0bec5d4e5.JPEG

缅甸天网电视台记者珊努凯在新疆农业博览园智慧农业科技馆内拍摄。记者 张莹琳 摄

5天4夜的“诗意中国西部行”,缅甸媒体人从昆明到成都再到乌鲁木齐,用脚步丈量中国西部壮美山河、探寻厚重文脉与时代脉搏。作为随行记者,我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对采访的专业与认真,更是一种跨越山水的默契——两国媒体携手同行、城市互鉴共融、文明深度对话。

缅甸《胞波月刊》主编耶乃梭那句“真正的胞波情谊始于对视,成于同行”,恰是此次参访活动的底色:传统友谊与现代化愿景在此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而媒体团成员手写的“第一眼”与“最难忘”手记、共创短视频作品,成为人文交流的鲜活载体。

缅甸中部强震发生后,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并会同当地救援力量成功救出被困受灾人员。作为震后首批到中国参访的缅甸媒体团成员,耶乃梭谈及中国救援队时流露出感动与感谢,他希望能到中国看一看,为缅甸灾后重建提供一些参考。这次活动的举办也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胞波携手、共克时艰”的诚意与行动力。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也更加理解,灾难中的援手比任何时候都更能连接民心,这份情谊正是中缅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解。

在中缅媒体合作“胞波新语”分享会上,新疆参访的见闻成为分享的高频内容。缅甸媒体团惊叹于多民族共居社区的和谐,也反思本国民族问题的解法。这种“看见差异,更看见机遇”的思维,正是“胞波新语”的核心:互鉴而非复制,共生而非同化。

回国前,缅甸蒙奈公司节目编导伊都飒握住我的手说:“媒体人应成为‘翻译者’,不仅翻译语言,更翻译发展的逻辑;媒体人也应成为‘传递者’,不仅传递信息,更传递友谊的力量……”这样的对话正持续播种信任的种子,让中缅命运共同体之树在理解与协作中茁壮成长。

从七彩云南到天山脚下,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创新,两国媒体人以笔为桥、以镜为窗,让胞波情谊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不仅是中缅媒体合作的深化,更是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此次参访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些被记录的细节——AI赋能媒体探索内容生产新模式、高颜值“活体蔬菜”走上餐桌、缅甸留学生眼里的光等等,都在诉说: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报道素材,更是一把开启胞波新语的钥匙。(记者 张莹琳)

(原标题:记者手记 跨越山水的情谊与互鉴)

相关推荐
中国政府援缅第十三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运抵交付

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十三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5月9日运抵仰光。10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参赞欧阳道冰和仰光省自然资源部部长佐温进行了救灾物资交接。

声音∣缅甸媒体人的 “第一眼”与“最难忘”

缅甸新闻委员会委员欧加埃:春城昆明温润的气候让我想起故乡彬乌伦,而这里的地道美食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民也更添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