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信息社湖南中心主任万方明:高质量智库建设赋能中非经贸深度合作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路佳琪 2025-06-13 20:34:27

6月13日,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专题活动——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方案推介活动在湖南长沙举办。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湖南中心主任万方明在活动上表示,中非经贸合作早已超越商品交换,正成为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度变革,智库正是这场变革不可或缺的“思想引擎”。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湖南中心主任万方明发表主题演讲。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湖南中心主任万方明发表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湖南是全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2024年初,《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万方明看来,“深度”与“先行”成为先行区建设的关键词。湖南在此框架下积极构建经贸合作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政策落地,一批“小而美、惠民生”项目在非扎根。

万方明指出,中非合作的复杂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特征,要求专业力量破解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与产业协同的“隐形壁垒”。高质量智库建设正是实现这种智慧对接的关键枢纽。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高端智库’,这是中非合作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后的应有之义。”万方明认为,智库机构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从“知识生产”到“系统设计”的角色升级;二是从“信息咨询”到“全链服务”的成果进阶;三是从“中国方案”到“非洲视角”的视野拓展。

万方明介绍,当前,新华社正与湖南省共建“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简称中经社)作为新华社承担经济智库建设的专业机构,近年来聚焦中非合作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做政策设计的嵌入式研究。中经社与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紧密协同,派出多批团队远赴非洲,走访了先行区内大部分涉非机构和企业,一年多时间内完成了18期中非经贸合作专题报告,推动先行区出台系列对非政策举措。

二是做信息互通的平台性产品。中经社开发“非洲洞察——中企对非经贸信息平台”,旨在满足对非“走出去”的各类信息需求;中国一带一路网开设“中非经贸合作专区专页”并改版上线法语版网站;参与并支持发布《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和《中非经贸发展指数》,助力打造中非经贸合作的“晴雨表”“风向标”。

三是做产业合作的精准式服务。中经社邀请非洲经贸人士赴先行区调研与考察重点合作产业;与湖南有关方面紧密合作,促成在国内知名音乐节目落地非洲,丰富非洲民众文化生活;中经社国际公司对非业务板块也将落户长沙。

四是做话语权构建的引领性传播。中经社持续讲好中非合作故事,推出深度报道展现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深化与非洲智库及媒体合作,主办中非媒体智库交流论坛,为全球发展和治理贡献原创性思想和话语。

主题为“中非共行动、逐梦现代化”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于6月12日到15日在长沙举办。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专题活动——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方案推介活动由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中国经济信息社、湖南省商务厅、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雨花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万翊君)

相关推荐
专访|中国助力非洲融入全球价值链——访马达加斯加经济学家拉本贾·克劳迪奥

马达加斯加经济学家、国际问题专家拉本贾·克劳迪奥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推行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推动非洲融入全球价值链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本土化:中国企业在非拓展发展新纽带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工业园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的厂区内机器轰鸣,当地工人熟练地操作着各类设备,来自中国内蒙古的优质羊绒纱线在这里被编织成精美衣片。

通讯丨从“摩托热”看中非经贸合作新空间

在非洲,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马路文化”。凭借灵活便捷、价格亲民的优势,它成为许多非洲居民出行首选——既是私人代步工具,也是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在肯尼亚,超过500万人从事摩托车运输服务。当地有一种说法,平均每10个肯尼亚人就有一个依靠摩托车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