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生态养殖模式引领品质革命 广东水产的绿色升级之路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胡梦婷 2025-09-10 09:52:40

在广东湛江的蔚蓝海岸线上,一场静悄悄的水产养殖革命正通过科技与生态的融合,重塑着“鲜”的定义。当“吴阳状元虾”凭借先进的生物絮团技术入选“广东鲜品”品牌,当南三青蟹依托“红树林-贻贝-青蟹”生态循环系统名扬全国,生态养殖模式正成为“广东鲜品”为代表的广东现代海洋牧场提升品质、赢得市场的核心密码。

技术赋能:从源头构筑品质护城河

在中农国际(广东)的养殖基地,1200亩水面下涌动着一场微观世界的技术革命——生物絮团养殖技术。这套系统通过培育特定微生物群落形成活性絮团,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水体净化工厂”。益生菌不仅取代了化学药物,有效抑制病原菌滋生,更将虾类排泄物和残饵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微生物蛋白。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使水体始终维持着高标准的生态平衡,从根源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9e119bbb1a93455991c362615af000c2.jpeg

中农国际(广东)养殖基地

生物絮团的魔力远不止于净化。“吴阳状元虾”在微生物调控下,总嘌呤含量降至普通鸡肉的1/3,大幅减轻消费者的代谢负担。更显著的是,这种环境极大地激发了虾青素的合成——自然界的“抗氧化之王”。检测显示,“状元虾”的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养殖虾类,其鲜艳的色泽和紧实的口感,正是生态技术赋予的天然勋章。

无独有偶,在南三岛的蟹塘中,陈伟的伟健家庭农场通过“红树林-贻贝-青蟹”系统,将自然生态链转化为品质生产线。红树林的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成为青蟹的天然饵料;茂密的根系为蟹苗提供了躲避天敌的庇护所;吊养的贻贝则持续过滤水体杂质,维持水质清澈。这种仿生态设计,让青蟹在低密度环境中自然生长,肌肉纤维更细腻,蟹膏积累更饱满。当食客咬下橙红色的蟹黄,品尝到的正是红树林湿地特有的“咸鲜中带着清甜”的层次感,这是任何人工饲料无法复制的自然之味。

品质认证:生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信任

先进技术带来的品质飞跃,直接体现为权威认证的背书与消费市场的追捧。“吴阳状元虾”已荣膺国家地理标志、无抗产品认证(国际GAP+)、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等八项权威资质,更在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斩获“最受欢迎产品奖”。每一次检测达标、每一块认证牌匾,都在加固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美味”的认知。

市场数据更具说服力,南三青蟹以150-180元/斤的高价值稳占市场,每逢节日更是一蟹难求。其“鹭洲岛”品牌不仅夺得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产品金奖,更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支付溢价,证明生态养殖创造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值得信赖的生活方式。

产业蝶变:生态养殖驱动全链升级

生态养殖的效益早已溢出生产环节,推动着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价值重构。

在生产和经营模式上,智能化与标准化成为升级焦点。中农国际的基地已实现尾水循环利用与零化学药物使用,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陈伟则将传统大塘改造为标准化“小方塘”,通过智能增氧和科学投喂,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这种“可控生态”模式,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困境。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延伸领域。中农国际的基地融合了养殖、科研与文旅功能,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四区一村”规划(含碳中和研究院、沿海观光区)正在打造产业生态闭环;南三镇则围绕青蟹主题,布局科普驿站、泥地乐园、主题餐厅及捕捞体验活动,将生产场景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当游客漫步在红树林掩映的观光栈道,体验亲手捕蟹的乐趣,消费的已不仅是水产品,更是一整套生态文化体验。(王晓雯)

相关推荐
优越自然资源助力广东搭建海洋经济品牌矩阵

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为广东建设海洋牧场奠定了生态底子,也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品牌矩阵打造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支撑。

装备革新+全链赋能 广东海洋牧场打造“鲜品”新名片

随着“格盛1号”“恒燚1号”等一批先进养殖平台相继投产,以及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即将建成,广东正以科技装备为支点,重塑海洋渔业价值链,为“广东鲜品”区域公用品牌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海洋牧场步入数字化时代 智能装备重塑“蓝色粮仓”

从湛江的“海威2号”智能化养殖平台到台山的千帆数字海洋牧场再到“格盛1号”深海养殖平台,广东正以科技为擎,做优做强海洋牧场,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