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李晓渝
第32届东盟峰会4月28日在新加坡闭幕。本届峰会上东盟各国领导人就区域和国际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东盟的团结与向心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议题达成了一致。从峰会的情况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正面临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而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等创新领域的合作前景也被业内专家看好。
图为4月28日,与会者在新加坡举行的第32届东盟峰会开幕式上合影
东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年,东盟经济增长5.2%,这一增长势头有望在今年延续。现在东盟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预计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单一市场。
同时,东盟也在面临日益复杂化的战略挑战。新加坡外长维文此前表示,东盟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是帮助其在全球结构性变化当中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东盟现在6.3亿总人口之中约60%的人口是在35岁以下,这意味着该区域还存在未被充分开发的巨大人口红利。
维文同时表示,东盟所面临的挑战涉及大国竞争、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网络威胁和自然灾害,同时,数字革命正在给东盟人民的居住、工作、娱乐、通讯、交通以及社会组织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东盟需要通过创新和自我调整保持自身团结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这也是新加坡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把韧性和创新作为今年东盟主题的原因。
峰会主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东盟各国领导人深度关切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情绪的高涨,东盟必须保持团结,坚定支持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坚持开放的区域原则。各成员国都同意加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取得实质成果,并且希望可以在今年内完成磋商。
李显龙直言,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东盟带来更多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些国家高涨的反自由贸易情绪正威胁着东盟赖以发展的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他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东盟最直接的忧虑。
东盟数字经济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东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数字经济也是本届东盟峰会的热点。东盟领导人在峰会上联合发表了三份成果文件,分别是《关于韧性和创新的东盟领导人愿景》《关于东盟智慧城市网络的章程》和《关于网络安全合作的东盟领导人宣言》,后两份文件与东盟发展数字经济直接相关。
东盟智慧城市网络是新加坡在本届东盟峰会上主推的计划。峰会主席声明中提到,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在区域内利用创新和技术改善人民生活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东盟各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东盟智慧城市网络(ASCN),以共同促进发展,分享最佳实践,并促成更多增长、创新、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各国领导人同意,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将以包容性方式推进,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潜力、地方特性和文化特性,及其发展的不同水平。目前,东盟十国已提交计划书,将26个城市纳入东盟智慧城市网络。这一计划将于今年11月正式启动。
李显龙认为,智慧城市网络与电子商务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庞大的电子交易市场。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总裁许振义表示,电子商务是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较有可能取得早期成果的一个领域。东南亚人口相对年轻,而且中产阶级迅速扩大,是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市场,目前有互联网用户2.6亿人,这一数字到2020年预计将增至4.8亿。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其主要增长点就是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和在线旅游。中国电子商务经济的成功对东南亚形成示范作用,对东南亚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专家建议加强中国与东盟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面对东盟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专家们建议中国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方面作适当调整,以应对新的局面。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今年是新加坡提议的东盟创新年,东盟把创新当作引领地区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而创新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创新,包括数字经济、互联网+、智慧城市。中国为了发展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也针对东盟需求选择创新作为合作的主题和着力点。同时,创新也是中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这方面双方合作空间很大。近年来阿里巴巴在东盟的布局和其受到的当地政府高层的重视就反映了这一点。
许宁宁说,“一带一路”不仅是硬件方面如修路、架桥、拉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内容,包括网上“一带一路”,制度上的互联互通等。尽管现在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硬件方面,但东盟一些国家却更希望其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制造业,能吸引更多投资。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则表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关系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建议打造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委员会以获取东盟各国对“一带一路”更多的支持。在新加坡建设东盟“一带一路”咨询中心和法律调解中心,充分利用新加坡在法律仲裁方面的优势,解决赴东盟投资的中国企业对当地政策法律风险的担忧。
此外,王辉耀还建议,加强中国和东盟之间在旅游和教育领域的交流,让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东盟国家设立更多分支机构,同时吸引更多东盟游客前往中国,了解中国。在创新方面,他表示东盟国家与中国在人口密集、电商需求度提高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中国可以与东盟建立跨境电商通道,通过特殊海关安排,让中国消费者能更加便利地购买东盟商品,也让东盟消费者能更便利地购买中国商品。同时,在传统的货物贸易基础上,中国可以和东盟共建快递网络,促进双方之间的跨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