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公布2025年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单,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尧渡河以水韵文化、智慧治理、惠民利民的深度融合成功入选,获中央财政8000万元资金支持。
这条发源于祁门山脉良禾岭,流经花园、尧渡、东流三个乡镇的“母亲河”,正以“防洪安澜、环境宜居、管护智慧”的治理实践,推动东至河湖保护治理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点活文脉 让水“讲故事”
“尧渡河”之名,源自尧帝南巡渡水访舜帝的千古佳话。这条河不仅滋润了东至50余万百姓,更浸润着中华文明的底蕴:舜耕大历山的传说在此生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魂在这里栽种。历史的积淀,让尧渡河注定“不平凡”。
依托独特水文化优势,东至创新“以文塑河”路径,将历山舜耕遗址、南溪古寨等多处景点串联成“文化长廊”,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今年“五一”期间,“探秘东至春韵·畅游尧舜天路”2025东至县春季亲子百车自驾游活动途经尧渡河,穿过“文化长廊”在东至举办。来自江浙沪以及安徽省内的300余名自驾爱好者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我们江苏省自驾游协会多次组织车友来尧舜天路,今天又来到了这里,一路上不但山美水美,而且风景独特。我对东至又有了新的认识,期待下次再到东至来。”江苏省自驾游协会副会长刘波感叹道。
当水文化从历史走向现代,“文化活水”转为“经济活水”,千年的文脉真正“流动”起来。尧渡河水也不再仅仅是润泽沃野的生态水,更是滋养民心的文化水、致富水。
点清生态 让水“会养人”
从海拔1112米的良禾岭到东流新闸8.5米的河口,839米的天然落差赋予尧渡河澎湃动能,也带来治理难题。
2018年以来,尧渡河流域实施9大防洪工程,防洪标准全面提升:城区段达50年一遇,乡镇段达20年一遇,村庄段达10年一遇。构筑起县内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
治理不止于“防”,更重在“养”。近年来,东至县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要求,对230个入河排污口每季度巡查监测、38个重点入河排污口每月巡查监测。
稳步推进水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35平方千米;基本建成水文水质监测系统,两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七里湖灌区灌溉保证率85%……如今,尧渡河流域森林覆盖率53.87%,水质稳定Ⅱ类,生物多样性显著,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我们治水既要筑牢河湖安澜的底线,更旨在写好水润民生的答卷。以系统治理实现水清岸绿,以生态红利反哺群众福祉,真正让群众在治水中见得到变化、摸得着实惠、感受到温度。”县水利局河长制工作股主任胡小亭表示。
点实民生 让水“能致富”
水利万物而不争,万物离水则不生。
在尧渡河滋养的沃土上,“水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正在展开。在河边,“水韵集市”正热火朝天。售卖手工编织玩偶的商铺老板张女士指着身旁的河水感叹道:“以前怕水来,现在盼水来——河道成了风景线,每天都有游客来散步、游玩,我们摆摊一年收入都涨了不少!”
从一个集市的蝶变到一方产业的崛起,尧渡河释放的生态红利正不断向更广领域延伸。
沿河溯流而上,黄泥果园里瓜果飘香,园外绿水环绕,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果园负责人韩路笑逐颜开:“正是因为咱们的水好,果子都更甜,游客更是一茬接着一茬!这几年,我们钱包都鼓起来了。”
如今的尧渡河岸,生态资源已不再是沉睡的资产,而是精心打磨的“绿色银行”。河水滋养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变现”的故事。
何以点“水”成金?秘诀就在于将生态治理转化为发展动能。当76公里碧水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东至这条母亲河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创造金山银山。(杨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