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综述|地方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中亚民心相通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思阳 2025-06-23 20:27:43

新华社阿斯塔纳6月23日电 综述|地方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中亚民心相通

新华社记者陈晨 李奥

从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到加强博物馆交流再到深化高校合作,中国-中亚地方人文交流合作呈现勃勃生机。22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丝路传音:中国-中亚媒体智库合作与城市文明对话论坛”上,多国政府官员、智库学者与媒体人士认为,加强地方间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乌兹别克斯坦近现代史问题协调与方法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帕拉莫诺夫认为,学术研究对于中亚各国同中国的关系具有基础性意义,“政治、能源、安全和社会领域是今后研究可涵盖的主要方向。”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际研究所部门主任达尼亚尔·库尔班诺夫介绍说,塔什干的孔子学院开设已超过20年。人文合作是乌中合作的重要领域,双方有望在教育、科学、旅游和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及中文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

近年来,媒体、智库和高校积极推动中外地方人文交流。中国传媒大学举办“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工作坊”,邀请在高校工作的外国专家以及海外青年通过圆桌对话、实地调研等方式“读懂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中亚国家留学生走进中国乡村,了解基层如何为农民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说,人文交流在贴近生活、走近真实的地方语境方面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地方实践正在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最鲜活的土壤。“作为高校智库,我们将继续推动‘地方经验国际化’和‘国际理解本地化’,让中外人文交流不仅发生在大城市,也能够延展到县乡等基层。”周亭说。

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丝路沿线的阿拉木图、撒马尔罕等也是历史名城,城市之间在联合考古、联办展览、共同做好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方面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西安市行政学院教授李茜说,期待不同国家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学生共同诠释丝路精神和遗产价值。“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在于深锁库房,而在于照亮未来。”

近日在阿斯塔纳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地方人文交流活动:在“长安之夜”文化交流活动上,中国古都西安的非遗展演令中外来宾印象深刻;在“青铜与黄金:文明对话”活动现场,来自中国宝鸡的青铜器与哈萨克斯坦文物“金人”的现场“对话”,让人们感叹文明交融的力量。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共同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如今,延续千年的友好合作之路正续写着文明交流新篇章。

相关推荐
记者手记丨中亚出租车司机眼里的中国

在中亚国家,记者工作或出差期间经常需要“打的”,而同出租车司机聊天,为记者观察当地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得以管窥当地人对中国、中国制造乃至“中国智造”的看法。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柬办事处获授柬埔寨王国友谊勋章

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3日在金边举行向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柬办事处人员授勋仪式。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文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的“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文交流活动”25日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