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发布《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8~2019)》。
“16+1合作”机制进入第七个年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自信心的担忧日益加深、中美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欧盟与中国的接触更加谨慎,现在是时候从中国和中东欧的角度评估这个机制的有效性了。本文旨在评估“16+1合作”机制的基本原理、演变和结果,同时也对该机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第三届“‘一带一路’—塞尔维亚和‘16+1合作’”国际研讨会19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与会的塞尔维亚政府官员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
通过“16+1”合作,中国希望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赢得欧洲盟友。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减少欧盟对中国投资政策和“16+1”模式的怀疑。此外,对美俄关系改善的担忧也使得中国希望与同俄罗斯合作密切的16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16+1合作’是跨区域务实合作的‘孵化器’,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中欧关系均衡发展。”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11月在布达佩斯出席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的重要论断。
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中东欧多国智库专家和学者认为,自2012年启动以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成果丰硕,有力地促进了包括中东欧在内的欧洲地区经济发展,展望未来,“16+1合作”的巨大潜力令人期待。
“16+1合作”机制启动6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中东欧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6+1指的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16+1合作”,中东欧16国分别是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12月5日,中国驻奥地利使馆举办第四届“使馆论坛”,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以“中欧次区域合作:经验、设想及奥地利的角色”为题作报告。奥政府、议会、经济企业、智库及国家广播电台、《新闻报》等人士出席。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已经搭建起良好基础,取得了丰富成果。展望未来,双方应基于各自的优势和需求,继续推进互利共赢的新型多双边合作关系。在金融层面,中国应与中东欧国家一起继续创新合作方式,整合各类金融工具,建立更加全面、深入的金融合作机制。
5年来,在领导人会晤的引领下,“16+1合作”力度不断加大,机制日趋成熟,各领域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此次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与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等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
由于此次出访恰逢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启动5周年,因而备受海内外关注。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已公布的成果清单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共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将会更加深入。
中国和16国深化经贸合作,尤其是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经贸合作成果,将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深入。这对中国、中欧16国以及整个欧洲都是利好,是多赢并举的机制。
2017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设立5周年。回望这5年,得益于需求互补、机制保障和落实有力等因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领域合作日益扩展深化,特别是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取得亮眼成果。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会议20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官方、智库和媒体机构约百名代表就“16+1合作”过去5年的成就进行研讨。
随着学术机构、智库、期刊和网络辩论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拓展。本系列介绍了中国专家和智库的辩论热点,以帮助欧洲理解中国领导层如何思考国内和外交政策问题。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Angela Stanzel等人在《中国影响力投资:16+1合作的未来》一文中表示,中国专注于战略文化、权力制衡和地缘政治变迁。随着学术机构、智库、期刊和网络辩论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拓展。
显示 22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