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全球经贸环境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国外贸如何顶压前行?开年以来,记者走访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地,进车间厂房、走港口码头、访园区平台,感知大国外贸向新求进的脉动。
2025年将是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能否从贸易和投资主导转向国内需求和消费主导,将至关重要。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会议为世界读懂中国经济的“稳”与“进”提供了窗口,有关重大决策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动力,为世界带来更多分享中国机遇的发展红利。
回顾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政策加力”是关键词,“改革创新”是主旋律。
“尽管全球消费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中国经济仍保持增长动力,充分展现中国在经济治理等方面政策与措施的有效性。”马来西亚智库区域策略研究所执行董事蔡伟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德中心联合创始人霍斯特·勒歇尔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依然保持韧性与活力,绝大多数在华开展业务的德企都希望持续深耕中国。他期待德中两国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发展等领域找到更多合作增长点,携手应对逆全球化思潮。
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将为世界作出哪些贡献?一个把握大势、立足优势、不惧风雨、坚定向前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2024年收官在即。这一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受到阻碍和挑战,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这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特列什·马马哈托夫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效的经济管理体系和明确的经济发展规划,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是中国经济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力。
今年以来,我国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丰富,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叠加发力,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新的增长方向符合中国长期以来推行的改革开放。正是这种经济战略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和稳定器。过去十年,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大海中奋斗、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出海远航、行稳致远?怎样在合作共赢中共创发展新机遇?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战略眼光和改革承诺将使中国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国内外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变革性影响。
浙江省诸暨市的大唐镇,现为大唐街道,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袜都”。全国袜子产销量的七成、全球产销量的三成都来自这里。
以一个叫灵井的小镇为起点,河南省许昌市,被称为“中国假发之都”。这里聚集着4000多家发制品企业,全球每10顶假发,就有6顶产自这里。
古镇镇是名副其实的“灯饰之都”。这座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的小镇,集聚着3万多家灯饰照明经营主体,灯饰销量占国内市场的70%,产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国际同类市场的50%。
在辽东湾畔的辽西走廊中部,有一座人口不到50万的海滨小城叫兴城。少有人知的是,全球每销售4件泳装,就有1件产自这里。兴城,一个给全地球人做泳装的小城;一个把“一尺布”裁出百亿元大产业的“泳装之都”。
一个种桃卖菜的传统农业小镇,何以瞄上一件西洋乐器,又何以独占全球提琴三成市场?“镇”了不起的背后,有什么成功密码,又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正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和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已认识到开辟新的增长途径至关重要。
显示 1260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