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新冠疫苗接种等利好因素作用下,预计全球经济将增长4.2%,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刊文指出,中国经济活动在11月延续回暖势头,呈现全面复苏态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复苏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正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各个组成部分的正面贡献实现复苏。中国在新冠危机最艰难的时刻起飞,部分得益于中国医疗产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出口推动中国恢复增长,且增长势头已明显稳固。今年2月至7月,中国与全球医疗产品贸易相关的数字从8亿美元的逆差变为360亿美元的顺差。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网站报道称,基于对中国国内需求增加和对新冠疫苗的部署预测,全球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10日上调了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陈刚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背景下,今年中国经济表现相当“突出和亮眼”,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月份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挖掘机产量35098台,同比增长42.4%;前十月挖掘机产量307284台,同比增长32.7%,创历年新高。
40年来,中国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长率,但这种众所周知的高增长正在走向终结,其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全球因素。在分析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前景时,有三个挑战尤其引人注目:从劳动力过剩社会转变为劳动力稀缺社会,主要增长动力从投资转向创新,以及中国的全球地位从正在崛起的大国变为真正的大国。
毕马威中国12月9日发布《2021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报告。报告称,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这让其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8%。
过去30年来,中国和印度都跻身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扶贫方面,两国的成就是惊人的。这两个国家已经令大约10亿人脱离贫困,其中中国贡献了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三。 然而,虽然30年前这两个经济体在很多方面是相当的,但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在几乎每一个社会和经济方面上,中国的表现都超过印度。
德国联邦议院当地时间12月9日就下一年度财政预算展开辩论。德国总理默克尔为政府2021年高额的财政预算和债务进行了辩护,并强调全球经济力量正在发生改变。
《金融时报》7日报道称,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推动中国贸易顺差创下最高月度纪录。根据7日公布的官方数据,以美元计价,11月出口同比增长21.1%——创下自2018年2月以来的最高增速。出口促进中国从新冠疫情中迅速复苏,并增强了中国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全球贸易主导地位。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年内最高点,并且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中国官方发布的这些最新经济数据,引起了多家外媒的持续关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刚刚签订不久,中国就表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上述选择表明,中国倾向于加入区域大型自由贸易协定。现明确的是,全球化的确是中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任何有关中国经济与多边贸易体系脱钩的言论至少可以说是不现实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刊文指出,衡量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活动的指标分别攀升至3年和8年来最高水平,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复苏范围正在扩大。
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分别高于10月0.7、0.2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年内最高点,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其中,出口和服务业表现抢眼,联手助力经济稳定恢复。
2020年中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特征。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归常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2020-2021)日前召开并发布了主题为“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年度报告。
11月28日,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思客、新华网浙江分公司承办的“2020新华网思客年会”在杭州举行,本次年会聚焦“中国经济的下一程:新理念 新征程 新蓝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会上发表题为“立足国内大循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主旨演讲。
今年年初,当新冠疫情在中国境内蔓延时,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骤降。但中国从疫情中迅速恢复,而其他地方仍处于疫情造成的混乱中,这种形势正鼓励大量资金涌入中国。这种转变将可能支持中国的中长期规划,其目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逐步放开对外国企业投资中国国内行业的限制。
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举行。600余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针对“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深入交流研讨。
显示 1265 条中的 601 到 62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