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美国一直向欧洲盟国施压,要求其彻底禁止华为参与欧洲的5G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有可能成为争夺技术领导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捍卫欧洲的利益和价值观将要求欧洲人制定一项共同的政治战略——基于合理的原则和客观标准——来应对新技术将带来的地缘政治冲突。
澳大利亚也不用急于大幅调整自身的安全和防御态势。尽管存在缺陷,特朗普领导的美国仍是澳大利亚平衡与中国关系的最佳选项。
中美战略竞争将给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带来重要的预期影响。欧亚集团2019年的风险报告指出,政治因素将减少下一代新兴技术发展可用的金融和人力资源,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的全球驱动将因此受挫。
中国扮演着一个不断上升的挑战者的角色,试图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在传统上由美国主导的领域,技术和创新似乎是北京方面在对华盛顿发起正面攻击时的首选武器。中国不仅仅在获取技术。中国的目标包括监管国际贸易和全球治理。
为获取“技术优势”,世界主要国家正在积极构建创新体系以掌握核心技术。崛起中的中国一直在积极发展其科技能力,美国对此十分警惕。因此,中美两国间爆发了争夺尖端技术主导权的竞争。
美国政府将世贸组织视为与中国竞争的另一个领域。提议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保护发达国家免受他们所谓的不公平竞争,并阻止与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加深。
5G之争的核心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试图阻止中国作为下一代技术的领先者获得全球和经济影响力。这场竞争可能导致两个政治和地理上“隔绝”的5G网络阵营,两者间或不能互操作,从而减少经济收益并增加交易成本。这场竞争不仅影响了下一代技术的出现,也影响了未来的全球政治进程。
如果中美之间的对抗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那无疑会影响中国及其外交政策,影响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非美国国家的互动。如果对抗继续升级,日本将被迫站队。这种情况将构成零和游戏。因此,日本必须确保美国坚持其在东亚和印太地区的安全承诺,并同时努力防止中美经济和技术脱钩。
本文分析了以美国为首的对华贸易战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美国和欧盟的直接后果,研究了面对中美战略竞争,欧盟的选择。欧盟最后一个选择是将重心转移到中国,或者至少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
就像在陆地和海洋上一样,美国对宇宙探索的统治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私营企业的增长已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这一行列。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家、军队和企业资本,是迄今为止西方在外层空间利益的最大挑战者。
美国需要更加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涉及销售5G产品的领域。美国在5G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将提供一个良性的替代方案,这也是美国在该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的报告表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正在逐渐恶化。美国希望在亚太地区维持现有的秩序,而中国寻求建设由自己主导的新体系。虽然双方的经济联系与不对等的核武器库使得这种冲突还没有发展成新冷战,但是双方在政治理念上已经形成对立。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获得租用以色列海法港码头25年的合同。此事件在以色列国内引起了激烈辩论,也引起了美国的关注。表面上,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企业接管海法港对以色列以及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的影响,但人们实质上更担心的是中美间的冷战型竞争。
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Anand Kumar在题为《大国竞争登陆非洲》的文章中称,美国已关注到其全球地位正日益受到中国与俄罗斯的挑战,大国间竞争或将席卷非洲。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与欧洲逐步从非洲事务中抽身,而中国却在扩大其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成为了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影响力也由中非共和国扩展到了厄立特里亚。为应对这种地缘战略竞争,美国抛出了“新非洲战略”。
本文认为,人们需要一种不同的叙述来描述人工智能在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人工智能正在加剧两国之间的竞争,但也推动两国在创新、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方面超越世界其他地区。
更有可能的是,俄罗斯将用机会主义办法对待中美竞争,其选择将基于哪一方能够为俄罗斯解决其在苏联以往控制地区的问题提供更多帮助。
本文从技术、标准、魅力竞争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的网络空间竞争新趋势。随着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中国正崛起成为数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网络空间成为了中美权力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
总体而言,美国显然正在转向大国竞争,而不是与中国签订大规模贸易协议。这种竞争是中美关系新的结构性现实。市场、企业和美国的盟友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美国决意与中国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冲突。毫无疑问,中美竞争将重塑国际体系,而其他国家则将成为它们的战略对象,不断被要求做出抉择。因此,这场竞争关乎所有人。
作者强调,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增加,美国必须接受现实,而不是试图根据美国的需求塑造国际秩序。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及拒绝现有全球经济秩序对美国和全球经济是有害的。
显示 274 条中的 241 到 2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