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非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非绿色低碳合作新机遇——新能源车合作与机制创新对话会上,中外嘉宾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合作潜能与合作机制创新、新能源车合作展望等话题展开热烈研讨。
2017年初,当高中毕业的卡里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铁路管理知识时,肯尼亚仅有一条一百多年前由英国殖民者修建的窄轨铁路。
近年来,中非合作日益深化,合作成果丰硕,合作前景广阔且充满活力。
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深植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交流之中。尽管远隔万里,但无法阻挡中非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和非洲国家始终是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
多年来,中国积极落实《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中非青年减贫和发展交流项目”等机制,鼓励和支持中非地方政府、学术、企业、青年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减贫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持续深化在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中非合作“绿色”含量不断提高,开辟出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月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真心欢迎。
在医疗、农业、民生等多个领域,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始终是中非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中非合作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23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由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与中非民间商会共同发起建立的专业调解平台——中非民间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正式成立,并纳入高峰论坛发布的369项务实合作清单。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加强开展标轨铁路合作,在肯尼亚等国家合作建成并通车的标轨铁路带来了经济活力,提升了运输效率,助力非洲地区互联互通,推动东非区域一体化进程。
在三亚召开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司司长叶安平介绍说,很多中方专家长期在非洲工作,围绕粮食生产、植保、农村能源、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开展技术援助。
中国和非洲大陆虽然相隔遥远,但海洋拉近了双方距离。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中非蓝色经济合作顺时应势,不断深入,硕果累累。
日前,“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首站活动5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下帷幕,活动期间,中非相关方签约项目37个,金额达8.91亿美元,对接项目34个。涉及领域包含能源电力、机电信息、轻工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食品农产品等。
主题为“汇聚青春力量共建中非现代化”的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5月20日在北京启幕。来自中非合作论坛52个非方成员的60多名非洲青年代表,将在8天行程中走访北京和浙江等地,以进一步加深彼此了解、深化中非友谊。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构建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将这一新的经济发展重点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以促进人类共同繁荣。非洲将是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受惠者。
近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农业务实合作。农业是非洲众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通过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拓展粮食作物种植,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来到科特迪瓦南部迪沃省格格杜垦区,一望无际的稻田映入眼帘。这里是中国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合作的典范项目。自1997年第一批中国农业技术合作组参与项目以来,经过11期中国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格格杜垦区已成为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
2015年12月,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国政府提出愿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万村通”项目旨在为非洲1万个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1日表示,中方赞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提出的有关建议,愿同非方一道,推动世界多极化朝着平等有序的方向发展,通过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激发全球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显示 221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