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力愈加旺盛的需求以及巨大的未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使墨西哥现在正处于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利地位。能源改革创造了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诸多契机。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为克服这些挑战,墨西哥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侧重于三个关键领域。
美国商业和工业电力消费占据美国电力零售的62%,能够深刻影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并加快电力部门脱碳化的步伐。苹果的“100%由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谷歌的“购买的可再生能源比消费的还要多”这些声明引出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应如何评估这一领域的领导力?观察单一指标似乎是一个好办法。
皮尤研究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拥有来自两党的强大的支持,但两党在化石燃料方面存在巨大分歧。美国人倾向于对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与单独私人市场对抗的监管的重要性。政见不同的美国人对解决环境变化政策的观点具有鲜明区别。
太阳能组件价格的下降是太阳能市场增长背后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因此,随着太阳能在全球能源供应中作用的提升以及太阳能组件市场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降价机制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欧盟将采用203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目标。虽然超越最初计划的27%目标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如果要确保欧盟策略的可靠性,欧盟战略必须基于表现和努力的共同基础,并包含可能的评审条款。
德国5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额位居全球首位。
由于天然气成本迅速降低且更多地用于电力生产,它已产生真正的环境效益。一些环保人士反对美国密歇根州建立一家新的天然气工厂,而要求用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取代。这种错误的方法将令能源成本不必要的飙升,给电力可靠性带来风险,且远非取得环境进展的最有效方式。
2017年芬兰能源消费总量为1.36兆焦耳(TJ),与上年相比下降1%。耗电量达85.5太瓦时(TWh),与一年前几乎相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继续增长约6%,其份额创历史新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6%。
由于经济、气候和能源政策缺乏连贯性,导致企业定价的可预测性较低,这将使美国企业更难以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从而进一步加大美国与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差距。或许美国仍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实现进一步发展,但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将会加强。
印度可再生能源项目面临的融资成本高于欧美类似项目,高昂的初始投资为此类项目的部署构成了主要障碍。为此,扶持政策的成本效益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标准。鉴于政府预算的局限性,以及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所需的资本支出,需要从长期角度盘活公共和私人资本。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约旦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增长方面居中东和北非国家第一位,同时在全球71个国家中列第三位,排在中国和巴西之后。
刘汉元认为,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打好“生态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下,可再生能源在地缘政治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然其发展前景受限于关键金属的缺乏。在此背景下,中国凭借出色的应对策略,在能源发展中勇立潮头,值得借鉴。
能源市场的地缘政治分析传统上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领域,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则较少。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发展前景(相当于2016年净发电量增加总量的2/3)促使我们需要考虑与关键原材料(尤其是稀土)的可用性和可负担性相关的新挑战,这是发展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技术所需要的。
在2008年,人们尚无法想象印度能够创造新技术方案来解决环境危机。数十年来,印度自称为环境变化的受害者,因此不能采取减排行动。十年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印度是可再生能源部署的领袖,而美国正在退出气候协定。
“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因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了整体成本。”阿联酋能源和工业部长马兹鲁伊在此间进行的2018世界未来能源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有助于我们实现能源多元化的国家战略”。
人们应进一步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研发,同时尽可能高效地使用煤炭,如注重高能效低排放的煤炭技术。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都明确表示如果没有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就不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中东一直依赖碳氢燃料的生产,向可持续能源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发现表明,电力需求的增长会带动中东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本文还指出中东国家需要发展本土技术,努力成为该领域的领袖,从而弥补碳氢经济可能出现的长期衰退问题。
南苏丹一直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也几乎没有建立长期的电力基础设施。2013年底爆发的内战阻碍了该国的一切发展,导致经济崩溃,且需数十亿美元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从柴油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能够带来诸多短期和长期效益。
据英国国家电网数据显示,2017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显著,打破了13项清洁能源记录。
显示 363 条中的 301 到 320 条结果
探访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
探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