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造水,而人类造酒。水是连接山川湖泊沧海的纽带,孕育了无数生命。而酒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在人类交往与文明互鉴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硕果之一,“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来自文艺复兴的问候”特展18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4日,共计展出作品68件套。
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以“美丽新疆多彩时尚”为主题的2018亚欧时装发布会在乌鲁木齐市开“秀”,来自各地的服装设计师携设计作品亮相,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时尚文化的窗口。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互鉴。纵使远隔万水千山,有着深厚历史情谊的中国和非洲人民,在交流中加深了解,拉近着彼此心灵的距离。
中国倡议,世界回响。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正从愿景变成现实。在塞尔维亚,无论是国家政要、专家学者,还是技术人员和学生,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并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一带一路”五年来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5日至7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系列活动旨在加强中卢两国间人文交流与媒体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因戈尔施塔特市与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24日首次共同举办“中国日”活动。
6月23日,“西班牙语日”在西班牙文化中心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行,14个国家派出代表出席此次活动,约800名中外友好人士参与其中,分享西班牙语及西语国家文化带来的欢乐。
在2018年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于6月16日至17日举办“国韵流芳”民族音乐会。
中国留学生在来澳前往往希望通过融入当地社会,和本地人交朋友并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但是,当他们离开校园后,往往会对社交体验感到失望——无法交上当地友人,且无法从当地企业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机会。
中国非洲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筹备委员会20日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成立,协会旨在满足中非民众迫切了解对方文化与艺术的需求,丰富非洲各国民众的精神生活,更有效地促进中非各国间的传统友谊,加强中非在文化艺术、人文教育、新闻传媒等领域的交流互鉴。
由中国书法家赵学礼、俄罗斯画家科纽霍夫、翻译家孔德拉绍娃合作完成的《道德经》俄文插图版新书发布会16日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卢贾宁及俄罗斯汉学家和中俄友好人士参加了发布会。
正在伊朗访问的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14日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召开记者会,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第二届“寻找汉服大使”比赛总决赛13日晚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厅举行,参赛选手们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汉服之美。
11日晚,“云南文化周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柏林举行,当地200余名各界嘉宾共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10周年,并一同欣赏来自中国云南的民族歌舞和器乐演奏。
第二届亚洲文化节12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在内的14个亚洲国家参加了文化节活动。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认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只要有往来就有交流的需要,就需要翻译。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可见,语言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当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共使用约2400 多种语言,英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主要语言使用人口都在1亿以上。
显示 259 条中的 161 到 18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