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远比对传统军事担忧要广泛得多。至关重要的是,研究全球变化的气候科学家们认为,变化发生得最快的北极,是尚未出现在其他地方破坏的警告。生活在北极的人们最深切感受到气候迅速变化的危害。
要适应气候变化,缓解生态系统退化,同时全面考虑其社会影响,就必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行转型变革。人们需要的是基于自然的综合解决方法,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帮助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统筹应对气候、自然和疫病危机。
中美在气候变化合作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共和党反对务实合作,美国国内政治使这一情况进一步复杂化。相比之下,中国与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有望逐步加强。气候行动被视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
近日,在中国城市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乐观的气氛中闭幕。会议做出了共同承诺和资金保证,以帮助各国把言语转化为行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姆雷马说,各国在会议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和多国部长提供的坚定政治方向使全球努力步入了正轨。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需要成为一个转折点。要取得积极成果,就需要在3个主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各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为易受气候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就“巴黎规则手册”的其余细节达成一致。
在对抗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没有速战速决的胜利,但是甲烷的减少已经接近目标。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但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比二氧化碳短得多,因此抑制甲烷可以迅速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
随着全球变暖和全面脱碳上升到欧盟议程的首位,应对气候变化重新成为欧盟与俄罗斯进行积极选择性互动的潜在领域之一。全球变暖不分国界,需要跨国解决方案,因此俄罗斯也应该有兴趣扩大这种合作。
在上个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决定是朝着令全球融资与我们的共同气候和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也有助于为私营部门停止向煤炭能源生产提供融资创造势头。
除非各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污染,否则东南亚将成为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至关重要。该地区有6.76亿人口,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美国是其第4大贸易伙伴。亚洲开发银行估计,除非遏制气候变化,否则到21世纪末,由于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的损失,该地区经济可能会萎缩11%。
军队作为气候参与者的巨大作用。碳密集型军队通常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可能忽视了排放与增长之间的联系,以及军队在推动全球变暖增长和排放方面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70年全球对氢气的需求将达到5.2亿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多经济体更加重视发展氢能产业。
“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中美青年对话活动10月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活动以“聚焦碳中和,青年在行动”为主题。参与活动的中美青年围绕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交流探讨,共话青年担当。
本文试图确定俄罗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气候影响,以了解其对俄罗斯经济、内部政治动态和安全态势的更广泛影响。通过这些信息,本文试图预测俄罗斯在北极的巨大经济和军事雄心是否会成功,并基于这一分析,梳理出有意义的地缘战略影响。
本文提供对截至2021年6月正式提交联合国29项长期气候战略的关键见解,确定各国在经济部门面临的共同趋势和重大变革。报告发现,各国普遍对实现《巴黎协定》长期目标作出重大承诺。然而,更多国家需要提交他们的战略,并定期审查和修订它们。
德国过去10年在气候融资方面的行动,使其在气候谈判和气候融资承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在气候大会上采取果断行动,并凭借即将就任七国集团主席国的身份,德国新政府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世界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几率。
除了气候变化的直接物理和社会经济影响,本文还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系统性级联风险,因为这些直接风险和影响会影响整个系统,包括人员、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过去20年里,全球气候风险指数将孟加拉国列为世界上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第7严重的国家。在贫困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相互作用下,沿海社区的孟加拉国人已经开始向内陆迁移,大部分向城市地区迁移。薄弱的地方治理、糟糕的城市管理和现有种族宗教紧张关系,加剧该国国内脆弱性,气候驱动的移民和贫困将推动或加剧冲突和人权挑战。
中国和美国在就气候变化进行接触时面临几个挑战。中美双边关系比2015年《巴黎协定》谈判时更加复杂,很难将气候问题与两国之间众多争议区分开来。在即将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中美两国之间可能很难达成“协议”。
过去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数量成倍增加,早期预警对于挽救生命和减少财产损失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唯一拥有“世界气象中心”称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世界气象组织赋予的职责,在信息共享、气象预报、灾害预警、推广气象卫星国际应用等工作中积极担当,为全球气象能力建设作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认为,尽管在应对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方面,拖延将付出高昂代价,但在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帮助下,控制排放、共享资源和知识,辅之以国家政策、法规和投资组合,人类可以遏制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害。
显示 728 条中的 281 到 300 条结果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