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称,欧盟作为能源转型的全球倡导者,其政策工具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需求存在适配性挑战。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可能加剧东南亚国家平衡脱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难度,而澳大利亚凭借地理邻近性、制度兼容性及发展阶段相似性,成为更具操作性的合作伙伴。
根据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46%的英国公民支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只有24%的人持反对意见。支持程度如此之高可能是因为英国公民认识到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是真实的、可衡量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如果得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开创一个技术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未来。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意味着人们亟需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差距等问题。为此,亚太地区国家应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随着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挑战相互叠加的复合挑战,金砖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导力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美国领导力缺失的情况下。
数字化转型在加快亚太地区气候行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的开放姿态,积极践行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在国际物流减碳、绿色金融合作、产业低碳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诸多成效。
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内在发展条件来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如何破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等任务紧迫。
近日,来自泰国、沙特、墨西哥的专家学者线上聚首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共同分享气候投融资、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合作领域的宝贵心得与前沿洞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
12月8日至9日,以“全球合作 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墨西哥外贸委员会墨中企业分会副主席迪亚斯在论坛期间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可持续投资,确保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报告指出,中国不仅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还为改善当地民生、提升人民福祉提供了助力。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得到各方高度评价。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举办的“‘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绿色对外开放案例与实践”主题边会上,来自中外研究机构、媒体、高校、NGO的嘉宾在会上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效。
随着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影响增加,在地方一级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变得迫切。
10月15日-26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指导、“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一带一路”资金机制与碳金融能力建设研讨班顺利举行。
《2024年亚太地区数字化转型报告》考虑了数字化转型将如何从结构上不可逆转地影响气候变化轨迹。它展示了数字增长与气候的关系,并考虑了该地区如何遵循最积极的轨迹来避免气候灾难。
在世界贸易组织2024年环境周期间,中方10月9日在日内瓦主办“与贸易相关的气候措施与发展——机遇、挑战及解决方案”研讨会,获得广泛关注。
有理由认为,中国似乎比美国更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气候融资。
本文评估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海洋,包括生态系统以及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探讨了中国通过更全面的沿海和海洋环境管理系统来适应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政策选择,包括提高综合和弹性海洋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以及促进可持续渔业管理。
显示 723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