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电力批发市场规则和政策演变,这些规则和政策可能会对地方政府实现有效和快速清洁能源转型造成障碍。本文回顾目前在这些市场中与电力传输、市场规则和利益相关方相关障碍,同时分析这些障碍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清洁能源和脱碳目标,以及有效参与解决这些障碍的作用。
记者30日自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全球投资人成功发行120亿元“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320亿元,余额1170亿元,规模位居市场第一。
作为全球最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有独特义务和机会带头对清洁能源研发进行变革性投资。其中三个挑战是重工业脱碳、为关键矿物创造有恢复力的供应链,以及发展清洁能源劳动力。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近日宣布,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自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在保供季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清洁能源。
据韩国《朝鲜日报》2月24日报道,韩国浦项制铁24日表示,浦项制铁、浦项制铁能源、三星物产、GS能源、韩国石油公社、韩国南部发电所于23日签订协议,决定在东海圈海域建立清洁能源存储及供应的枢纽终端,用于将海外生产的清洁能源引进国内后,供发电站或加氢站使用。
中国是非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双方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实施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当前,中非各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共同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能源合作,将为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最近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动员公共和私人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生产清洁能源备受关注。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证据表明,与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相比,在改善获得能源服务方面取得了更多进展。
“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电力装机达4286万千瓦,其中,水电1263万千瓦、光伏1656万千瓦、光热21万千瓦、风电953万千瓦、火电39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83%,新能源装机占比61.36%,持续保持全国最高。”22日,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长周武在青海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决能源需求增长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专家分析,中俄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有较大增长空间,将成为两国企业投资合作的新增长点。
本文探讨美国各州为寻求与能源转型相关经济机会所采用的策略。本文探讨4个问题:气候雄心是追求清洁能源机会的先决条件吗?各州采用哪些机构来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各州如何追求更广泛政治目标?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机构和项目是成功的吗?
美国已成功部署太阳能,但其太阳能制造一直面临中国进口产品的挑战,而且无法协调整个太阳能供应链投资和整合。拜登政府将太阳能视为实现其雄心勃勃气候目标的重点,并正在支持技术多样化努力,尤其是薄膜太阳能,部分原因是为了对抗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9日对外宣布,中国最长煤层气长输管道——神木-安平煤层气管道工程山西至河北段管道干燥完工,已具备投用条件,标志着神安管道实现贯通,神安管道主体正式完工。
做好新时代绿色发展答卷,是江西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必然选项。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江西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如果欧盟要实现其气候和地缘政治目标,就需要在“欧洲绿色协议”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与海湾国家的接触。电力互联和绿色氢能是双方清洁能源合作最有前景的两个领域。欧洲人不应屈服于要求降低碳税目标的国际压力,包括碳边界调整机制,因为这仍然是碳氢化合物生产商向清洁能源过渡的强大动力。
印度最大煤炭生产商印度煤炭公司日前公布了15个年产能总计1.6亿吨的新项目,目标是到2023-2024年实现10亿吨煤炭的产量。印度煤炭部秘书长Anil Kumar Jain指出,煤炭是印度能源体系的支柱,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占印度能源构成的70%。
本文审视有助于建立美国国内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的拟议政策:对使用国内制造或国内采购产品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实施投资税收抵免。本文解释了为什么这应该纳入国会考虑的清洁能源立法,认为国内税收抵免将为美国工人创造良好就业机会,帮助应对气候危机,并加强美国国家和经济安全。
美国总统拜登“重建更美好未来”法案的立法文本中有几项条款,鼓励国内创造就业机会和回流。这并不奇怪,因为拜登总统从一开始就把气候行动框定为,为美国人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但是,这些条款对待国内制造商与外国制造商的方式不同:为国内可再生能源项目和在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更高信用额度。
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截至9月17日,中国海油旗下中海石油珠海管道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输送天然气突破10亿立方米,为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保障。
在日前举行的中阿能源合作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全球能源转型正在迅速推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很多合作机遇。中阿企业建议,双方应加强在氢能等新一代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难题,共同为实现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5G技术融合发展,正在改变整个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日前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论坛上,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
显示 275 条中的 121 到 14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