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是卡车电气化的重要市场。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公路货运仍依赖于污染严重的柴油卡车。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中国长途电动卡车碳排放的潜在影响是什么?在中国采用长途电动卡车的障碍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中国为“地球温室”有些言过其实。人均GDP在12000-16000美元阶段的国家每年的人均排放量为10.6吨。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14000美元,而人均排放量仅为9.3吨。在同一发展阶段,中国人均受污染的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尽管如此,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与该国GDP的快速增长依然让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10月30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北京接受新华丝路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签署,全球对发展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共识,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
对大量生产化石燃料的国家而言,任何价格的提升可能都被认为是对其福祉的直接政治威胁。碳定价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临严峻的政治障碍。
可再生能源的前景更为广阔,但东南亚需要更加努力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如果不能更加齐心协力地为支持非煤炭能源筹资,亚洲将继续使用更多煤炭,那么世界其余地区的努力可能会因亚洲而功亏一篑。
对金融部门关注的增加引发了强化融资客户和项目相关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情况的需求。然而,对于金融部门应如何向其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公布碳排放信息的指导十分有限。
为了让全球升温幅度低于1.5°C至2°C,我们不仅需要减排,还需要从大气中去除碳和储存一些碳。除碳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依靠新技术,也可以通过土地管理办法。
中国煤炭消费的变化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它解释了2000年后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急剧加速和最近的放缓。任何对未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感兴趣的人都应密切关注中国煤炭消费增长或下降的迹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东南亚城市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部分生活品质指标提高10%到30%。
多年来,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受到普遍的配额过剩和低价格的困扰。但是,随着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在最后时刻被挽救。改革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似乎将成为值得期待的工具和良好范例。
2017年底中国正式宣布启动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虽然在市场启动阶段只有电力一个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但中国仍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在ETS的运作方式上,国家层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话虽如此,中国国家碳市场的启动仍然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迹象,具有潜在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本报告显示了未来碳基金所支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为实现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环境和经济协同效益。报告还提出了对这些协同效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巴黎气候峰会两年后,当时所取得的外交突破以及制定的新目标所产生的欢欣大多已经淡去。自此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几乎没有新的目标。一个根本问题是全球温度目标的属性几乎不适合产生具体的国家行动计划,也根本不适合评估政府或商业实施的减排措施。
美国海上风能的开发可以使美国的电力组成多样化,大幅降低碳排放,并促进投资与就业。本文概述了为何州政府行动可以促进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海上风能行业,调查了海上风能政策在三个州(罗德岛州、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的起源、实施和影响。这些州成为可供其他沿海各州借鉴的典型案例。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17日在线发表文章称,达到《巴黎协定》所定的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并非不可能,但我们要下更大的减排决心才行。文章指出,根据此目标设定的碳预算,可用的碳排放剩余限额比此前预计的多。
2015年碳捕捉与储存行业在英国受到重大打击,政府取消了10亿英镑的具备碳捕捉技术的发电厂示范项目。以氢能为动力的汽车似乎失去了低排放交通市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脱碳产业和国内使用氢能的热力系统为碳捕捉与储存与“氢能经济”提供了潜在的救生索。这两种技术被广泛视为开发完整低碳能源体系的关键工具。
美国已推行近十年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意在成为减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一项典型国家项目。作者在文中研究了RGGI项目是否实现了发电厂二氧化碳减排及相关的健康等效益。作者研究发现,任何形式的碳税都不是实现碳减排的明智之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更好办法是鼓励创新,而不是依靠税收和法规。
本文认为至少有两件事急需G20发挥引领作用。首先,G20须继续致力于开放贸易,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域。其次,G20必须在多个层面上,将排放领域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校准。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价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位,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可能仍将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或者其释放的价格信号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价格水平都存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刺激作用(只不过是价格越高,刺激作用越强而已)。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了很多行业,包括能源行业和诸多能源密集型产业。该体系的限额分配规定以及欧盟和国家层面的气候政策使得对各行业的要求存在差异。作者认为,欧洲碳排放量的减少主要归功于能源行业。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不同成员国和行业产生不同影响。
显示 69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