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内在发展条件来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如何破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等任务紧迫。
本文利用中国31个省份60家上市金融企业的134个样本,构建了金融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评估框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对省际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追踪。
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RA)称,中国的排放量可能在2023年达到峰值。因此,中国的碳排放量预计将在2024年下降,这一趋势似乎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下去。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日前公布,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对条例进行全面解读。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6日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市场表现平稳向好。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召开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和绿电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带动的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孕育着巨大的机会,相信中国有望成为每公斤牛奶碳排放最低的国家。
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陕鼓案例收录《2023中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精选案例》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国辉表示,要在沈阳打造区域经济中心,以碳金融为基础,把转型金融作为发展区域金融的重心工作进行推动可能有更大的前景,也更有价值和意义,还可以结合东北振兴焕发后发优势。
10日召开的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上,科技、人文、共赢,成为与会嘉宾和专家讨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未来发展之路的关键词。
普华永道企业融资部中国区主管黄耀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资金提供方联系在一起,利用金融手段推动签署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多绿色投资,在应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挑战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监督作用。
走进海南生态软件园,树林掩映之下,许多建筑都安装了“帽檐”。建筑师栾虎子解释,这种大角度遮阳体系设计,让部分区域不需要接入空调,“只为减少哪怕‘一度电’的消耗”。
印度国有公司SJVN在向孟买证交所提交的文件中显示,将在拉贾斯坦邦新建一个10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3日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截至12月22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4亿吨,累计成交额58.02亿元。
中国是全球碳减排潮流引领者。
目前的预测估计,东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15年至2040年间增长139%。随着人口和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该地区声称自己是排放量最低的地区之一的说法在未来几十年将是空洞的。
近期,埃及主权基金与9个投资方签署了多个可再生能源合作协议,总额达830亿美元,重点投资绿色氢能、绿色氨等项目。
经济日益繁荣与碳排放之间的历史联系已经被打破。近年来,约有33个国家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共组织实施了300余项绿色制造重大工程项目,发布了184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制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500多项,培育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3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6月22日,宁夏银川市“双碳”研究中心在宁夏大学揭牌。
11月4日,柬埔寨公共工程和运输部部长孙占托出席主题为“电动汽车,为柬埔寨创造绿色未来”的论坛时表示,电动汽车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示 69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