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合肥揭牌,自此我国自贸试验区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全覆盖。安徽自贸试验区将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当前,安徽省来安县汊河镇立足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项目4日在上海签约落地。该项目采用地方政府、央企和地方国企合作模式,旨在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落地与城市更新相融合,树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标杆。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日前在上海调研时表示,税务总局将进一步推出10项税收服务措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经济日报8月2日报道:7月初,随着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长三角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又取得了新进展。位于大桥南岸的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城市一步迈入“高铁时代”;位于大桥北岸的南通也融进了上海1小时高铁朋友圈。
记者从3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沪苏浙两省一市近日联合出台22条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将正式开通。”6月30日晚,江苏南通吉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张家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孟玲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一条消息。“有了这座桥,不仅回家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麻烦,去上海也更方便了。”
浩瀚长江江面,一条“长虹”飞跨两岸——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通,沪苏通铁路也于当日通车运营。
日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揭牌暨肥东县贯彻“六稳”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现场会的举行,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肥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主动拥抱合肥都市圈“大平台”,持续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安徽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等一批“安徽首创”成果。
5日至6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取得了务实丰硕的成果,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正在谋划“高质量一体化”的新作为。
5月30日,一列C3816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始发驶向南通方向,历时1小时29分跑完全程,这也是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从上海站发出的首趟试运行列车。
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要求,一年来三省一市在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合作成果。围绕如何把一体化推向深入,记者近日专访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
临建高速的推进是长三角不断完善路网布局的缩影。作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起到基础先导作用的交通设施,一批公路、铁路项目在2020年计划完工通车。
浙南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成为浙南产业集聚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招商引资的“黄金期”,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进一步激发发展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草长莺飞的季节,长三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修城际铁路、建产业集群、补社会短板……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春潮激荡。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出台《蜀山区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十大行动方案》,蜀山区将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各领域互动合作,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6日,税收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上海青浦召开。此次会议,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税收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审议通过《税收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关于税收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方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记者23日从上海地铁获悉,常州即将于12月25日加入长三角城轨“一码通”阵营,届时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全网票务“软贯通”,长三角区域城轨将全部迈入“互联互通智慧地铁圈”时代。
显示 159 条中的 121 到 1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