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始与泛非“绿色长城”开展合作。6年来,中国已在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建成多个试验示范区,在埃塞俄比亚建设的围栏封育示范区已超200公顷……中国,正助力非洲加速建设“绿色长城”。
仲夏时节,进入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两边高矮不一的林草看不到尽头。在高飞的无人机镜头下,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长廊”向毛乌素沙地深处延展,仿佛一条横亘沙海的“生命线”。
克图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距离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属湖滨沙地。
荒漠化被比作“地球癌症”,是全球性生态治理难题。在“解题”的千百次尝试中,“治沙魔方”草方格应运而生。纵横交错的草方格,锁住肆意流动的沙丘,孕育绿色的希望。
选取最适宜沙漠生存的植物,选育“个性”相近的植物……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沙漠由黄转绿,原本寸草难生的地方渐渐生机勃发。
2月14日,一场降雪过后,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兰州市银装素裹,空气清新。就读于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伊朗留学生任泽林,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图书馆学习。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17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近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过去60多年里 这里不仅蹚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治沙路,还走上一条从防沙之害到用沙之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
如果以“绿色”为主题,可以收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谱写的很多动人故事。生长于同一颗星球、呼吸着同一片空气。“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中国正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一道守护绿水青山,为造福人类共有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顽疾。目前,全球167个国家、21亿人口受到土地荒漠化影响,生活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条件之下。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1/4国土、1/3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677万株、9667公顷的绿化面积为美丽的天骄圣地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项目区。这片绿色也代表了鄂尔多斯人永无止境的创造精神,也承载着鄂尔多斯人敢让家园换新颜的“治沙梦”。
展览以新中国68年防沙治沙历史为时间跨度,全方位、多侧面展示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防治荒漠化艰苦卓绝的历史,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防治荒漠化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9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今年我们提出建设“绿色内蒙古”,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的行动,持续走好生态改善、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多赢之路。
提起沙地,人们总会联想到干旱的不毛之地。然而,在沙化面积超过总土地面积40%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沙地却成了农牧民心中的“生金之地”。
矿区复垦要经过“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土地生态复垦”一系列改造措施,再种草种树,历经 5-8年,才能将土地养熟,成为绿地良田。
在黄河“几”字湾南岸,库布其沙漠东西横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这里的人们在治沙绿化的同时,也在向致富之路发起冲锋。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9月6日至17日在鄂尔多斯市召开。鄂尔多斯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举办地,将主要承担大会期间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民间机构代表的住宿、餐饮、旅游和观摩考察等重要任务。
显示 18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