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老挝(琅勃拉邦)高等教育展暨交流会近日在老挝琅勃拉邦举行,来自老挝苏发努冯大学、老挝北部金融学院、老挝北部农林学院、琅勃拉邦健康科学学院等高校师生500余人参加。
第五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12日至13日在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召开。本次大会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为主题。
2024中国高等教育展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23所高校参展。中国高校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学生教育等内容,吸引了众多巴西青年和当地教育机构的关注。
近年来,东南亚学生赴华留学人数增加,同时中国大学在东南亚设立分校的现象增多,这种合作反映了中国在增加学生入学人数、多元化资金来源及提升区域形象等目标。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学生寻求海外高等教育机会的一个热门目的地。中国拥有超过3000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它为肯尼亚留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教育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塞浦路斯共和国教育文化体育和青年部关于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22-2026年)》签署,涵盖教育代表团交流、政府奖学金等7个主要合作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5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之上,深化双方伙伴关系,推动两校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中国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全球的排名已经逐渐接近前十,它们目前分别排在第12位和第13位。它们的崛起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泰国格乐大学、泰国-中国国际学校和中国北京语言大学12月3日在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东盟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思考与发展”主题研讨会”,线上线下会议使用泰语、中文、英语同步进行,3000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互联网线上关注会议人数过百万。
近日,第六届国际展望大会(巴厘岛2022)“疫情下的公共关系与市场洞察”分论坛在线上举办,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倪好发表演讲,分享有关疫情影响下高校与社会关系重构的思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等教育是应对远程教学新需求的最佳部门之一。疫情以某种方式迫使拉丁美洲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和适应数字转型战略。在此背景下,审视疫情影响至关重要,以确定其为未来数字化转型议程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强调拉丁美洲高等教育在疫情后面临的主要机遇和障碍。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20日下午在昆明成立。该联盟致力于深化中泰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吸引160余所高校加入。
尽管中国崛起对印度构成了多重挑战,但在某些领域,有必要承认中国模式的成就。高等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领域,中国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
1999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制定了一个官方目标:让50%的18岁青少年上大学,并将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一政策得到了英国两党的支持,原因是人们认为扩大大学学生人数有助于实现几个政策目标。其中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问题是,有很多证据反对这种观点。
尽管世界各地的大学都面临着挑战。但在教学实践方面,疫情危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改变了师生关系。
12日至13日,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论坛年会主题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4个国家的60多位外籍专家,以及百余所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1400余人参会。
辽宁省教育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出30项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社会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事项,全面推行“放管服”改革,助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研究仍然是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大缺陷。与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同,印度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而研究和应用型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印度的本科教育质量。
显示 29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