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减少农业部门的甲烷排放来推动减排。
中美贸易争端加上特朗普的关键矿产外交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这为非洲国家在绿色技术经济中重新自我定位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芝加哥大学的空气质量生活指数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2024年,中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浓度限值。
当今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面临的最严峻制约因素并非仅仅是资金短缺,而是融资结构与气候行动推进方式之间的长期不匹配。
本文评估了2013年至2023年中国与加勒比地区直接气候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比较性质。
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理解国际气候政治的复杂性,并据此制定双边和多边策略。
中国能够成为气候行动的领导者,并通过其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树立好榜样。
作者建议,澳大利亚应与中国就绿色钢铁达成协议。这将是澳大利亚紧紧握住其最重要的投资、就业和出口机遇的关键一步。
文章着重介绍了中国及其发展伙伴如何通过全面、系统和多部门协作的方式应对大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环境监测技术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展示了中国如何利用数字环境监测技术来改善空气质量。
作者敏锐指出德国自身气候政策正处于调整期。核心问题在于:这种转变究竟标志着德国真正致力于强化气候领导力,还是实质上将经济竞争力置于环境责任之上?
生物多样性丰富、坐落于群山之间的贵州省,正在将其地理特点转化为生态转型的大平台。这个传统上远离工业发展中心的地区如今已成为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领域的标杆之一。
气候变化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重大挑战。本研究使用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1000多个急诊科(ED)的住院记录来评估气温对医院工作量的影响。
欧盟和印度都希望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
2025年5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可被视为一个潜在的转折点,表明“全球南方”国家可能会在塑造自身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补充并最终改变现有的气候架构。
欧盟可以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和关键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中国不仅有望提升自身气象监测能力,更可能将自己塑造为全球气象数据提供者,从而在又一领域取代美国的地位,并借助此举与第三世界国家构建软实力。
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相反,中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造福世界。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为全球气候行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有机会在推动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更成功落实以及维护巴黎机制方面发挥作用。
区域性净零产业园区将支持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吸引投资。当人们亲身体验到这些好处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信能源转型的变革潜力。
显示 2195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优秀文化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