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绿色协议”(EGD)是一项庞大的监管和投资计划,旨在到2050年让欧洲大陆实现净零排放。
随着亚太国家继续数字化转型之旅,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基础设施,以确保人工智能创新不会以牺牲环境稳定为代价。
中国和英国都有着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并采取了可靠行动。这种一致性为中英加强气候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欧盟委员会推出“清洁工业协议”(CID),以协调气候目标与工业竞争力。通过整合工业、经济和贸易政策,该协议旨在为清洁技术创新和投资提供一个可预测的框架。
根据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46%的英国公民支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只有24%的人持反对意见。支持程度如此之高可能是因为英国公民认识到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是真实的、可衡量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如果得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开创一个技术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未来。
南非和整个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经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中国的产业政策让中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巨头。与中国合作将为双方带来许多机会。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意味着人们亟需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差距等问题。为此,亚太地区国家应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安全、令人负担得起且分配公平的高质量供水对于人类健康、福祉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2025年,中国的气候议程将到达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里夫斯访华期间,中英双方同意加强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召开双边能源对话,建立新的气候对话模式。
转向低碳能源生产是否会使美国制造业面临风险?推广清洁能源的政策是否会因成本上升而损害美国制造业?对于这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导力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美国领导力缺失的情况下。
中国在2017年宣布对环境污染风险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弃物禁止进口。这给全球废弃物贸易体系带来影响。
可持续制冷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同时保护环境,推进社会经济和健康目标。
保护亚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们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强有力的跨境合作、充足的资金、地方社区的积极参与和明确的问责制。
文章旨在为中资银行提供退出煤炭业务的国际经验,使其能够了解实践、趋势和资源,从而做出可信的煤炭退出承诺并成功落实。
数字化转型在加快亚太地区气候行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首次没有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定性为南南合作,而是明确使用联合国术语,将此类投资定性为国际气候融资的一部分。
本文介绍了中国长江洪泛区的湿地和湖泊在支持当地群众生计与提供基本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显示 2185 条中的 21 到 40 条结果
探访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
探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