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机器”必须启动起来。
认识到预测极端天气的难度,中国已转向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预测准确性。
英国智库“未烧尽的煤”研究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绿色技术出口在2024年帮助进口国碳排放量降低1%。
多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政策创新和公共投资,努力成为全球低碳技术贸易的引领者。
欧盟和亚太地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气候和能源伙伴关系,这为推进共同的环保目标、深化和丰富国际合作以及加快绿色转型创造了机遇。
肯尼亚面临能源危机,并致力于实现绿色转型,中国“小而美”项目涵盖绿色能源项目,可助力肯尼亚实现绿色发展。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需要更有力的政策,以及通过东盟电网开展区域合作和创新的融资模式。东盟各国政府的决策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实现其可再生能源目标。
然而,尽管中国农村社区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积极,但资金与专业人才的短缺仍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实力方面,中国已超越美国。
一份与欧盟-中国宣言结构相似的联合气候协议,将使东盟和中国在减排目标、绿色金融、技术获取和适应支持方面走上共同的道路。
金砖国家提供了当前全球气候秩序所缺乏的东西:一个立足于“全球南方”发展现实的平台。
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制定《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将企业在海外的行为与其环境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该指南受到学术机构、智库和民间社会的欢迎,被视为中国重新致力于引导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责任的标志。
本文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减少农业部门的甲烷排放来推动减排。
中美贸易争端加上特朗普的关键矿产外交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这为非洲国家在绿色技术经济中重新自我定位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芝加哥大学的空气质量生活指数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2024年,中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浓度限值。
当今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面临的最严峻制约因素并非仅仅是资金短缺,而是融资结构与气候行动推进方式之间的长期不匹配。
本文评估了2013年至2023年中国与加勒比地区直接气候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比较性质。
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理解国际气候政治的复杂性,并据此制定双边和多边策略。
中国能够成为气候行动的领导者,并通过其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树立好榜样。
作者建议,澳大利亚应与中国就绿色钢铁达成协议。这将是澳大利亚紧紧握住其最重要的投资、就业和出口机遇的关键一步。
显示 2207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