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可能会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
气候和贸易政策正日益与地缘政治战略交织在一起。各国经常采取与贸易有关的气候措施,以确保竞争优势并影响地缘政治动态。
文章分析称,欧盟作为能源转型的全球倡导者,其政策工具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需求存在适配性挑战。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可能加剧东南亚国家平衡脱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难度,而澳大利亚凭借地理邻近性、制度兼容性及发展阶段相似性,成为更具操作性的合作伙伴。
印尼加入新开发银行的决定是加强其绿色发展议程的战略举措。
混合融资是亚开行整合气候解决方案和促进私营部门发展的一种工具。自2012年以来,亚开行的混合融资已支持其发展中成员国50多个项目,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交通电气化。混合融资结构要取得成功,需要的是技术专长、政策参与以及金融创新。
东南亚拥有扩大清洁制造业所需的关键要素。该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以及成熟的制造能力和熟练的劳动力。例如,印尼已成为关键矿产、电动汽车和电池供应链领域外国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欧洲绿色协议”(EGD)是一项庞大的监管和投资计划,旨在到2050年让欧洲大陆实现净零排放。
随着亚太国家继续数字化转型之旅,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基础设施,以确保人工智能创新不会以牺牲环境稳定为代价。
中国和英国都有着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并采取了可靠行动。这种一致性为中英加强气候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欧盟委员会推出“清洁工业协议”(CID),以协调气候目标与工业竞争力。通过整合工业、经济和贸易政策,该协议旨在为清洁技术创新和投资提供一个可预测的框架。
根据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46%的英国公民支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只有24%的人持反对意见。支持程度如此之高可能是因为英国公民认识到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是真实的、可衡量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如果得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开创一个技术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未来。
南非和整个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经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中国的产业政策让中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巨头。与中国合作将为双方带来许多机会。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意味着人们亟需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差距等问题。为此,亚太地区国家应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安全、令人负担得起且分配公平的高质量供水对于人类健康、福祉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2025年,中国的气候议程将到达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里夫斯访华期间,中英双方同意加强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召开双边能源对话,建立新的气候对话模式。
转向低碳能源生产是否会使美国制造业面临风险?推广清洁能源的政策是否会因成本上升而损害美国制造业?对于这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导力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美国领导力缺失的情况下。
显示 2172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