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近海污染和近岸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实践证明,继续强化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是大气环境保护的实招和管用的招。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尽快建立党政机关的职责清单,实施尽职按单免责、失职按单追责的机制。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治沙取得重大成果的实践典范。根据《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治理沙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6年12月7日发生的亚齐地震是继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地震后,印尼遭遇的最新一次地震。幸运的是,由于警告程序的大大改进,相较于印度洋地震,亚齐地震的生命损失已大为减少。但对研究人道主义救济治理的观察员和官员而言,更为紧急的信号是,印度洋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再次遭地震摧毁。
本文为亚洲开发银行交通运输领域的工作人员、顾问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衡量交通运输项目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概念和原则。本文集中讨论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并介绍了一套测量不同交通运输板块气体排放的实用办法。
人们以为空气中弥漫着浓雾,事实是浓雾中弥漫着空气,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日光下,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这些可怕的后果都不是一天造成的。事实上,伦敦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都在重视环保和消除“伦敦雾”。美国与日本的环境治理也经过了相当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关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给中国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契机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为中国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更主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不是因为国际上的压力要做,而是应像习主席曾经提到的,是我们自己要做。
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提出三大“支柱”目标,包括促进全球经济稳定、确保全球未来经济可行性以及将G20组织建设成为“负责任的共同体”,其中明确将气候变化划为优先级。文中通过数据图表等阐述了各国在气候可兼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稳定的必要性,并指出了G20和轮值主席国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选择和机会。
这一研究证实了一个过去的看法,即如果没有重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下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速度可能会加快。这表明即使采取短期激进政策,也很难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以内的目标。因为政策的推延,实现当前目标所需的碳价格也随着时间而提高。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发展现代林业的资源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据2014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是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多重效益的根本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构建循环体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非矿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也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延长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Milan Elkerbout在《2025气候政策——特朗普入主白宫八年之后》一文中表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巴黎协议的未来蒙上了长久的阴影。尽管气候变化并没有占据美国总统竞选的主要部分,但总统当选人特朗普毫不掩饰他对气候科学有效性的质疑,并表露出退出全球气候协议的意图。
碳交易市场的运行需要各主体尤其是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想使企业主体有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有必要制定激励政策,并创造有利于企业参与交易的配套条件。
湿地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服务价值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居首位,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局地气候、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暂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出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政府已经在开展碳交易试点。而碳交易试点的展开,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和完善碳交易管理体制。
草原是陆地覆盖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气候融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气候风险在全球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列,减缓和适应领域的资金缺口基数巨大。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既是应对国际减排压力的要求,更是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供热计量改革从2000年启动,迄今已经17个年头。总结供热计量改革的经验教训,完善政策措施,是深化供热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毕竟供热关系到节能、居民冷暖和社会稳定,也关乎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对本国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及景观、文化遗产等予以重点、有效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趋势。
显示 2172 条中的 2081 到 210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