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现象”最先发端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近些年,在中国逐渐兴起。其英文表述是“NotInMyBackYard”,即“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项政策或者审批设立监狱、工业区、游民收容所、核电厂、垃圾焚烧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项目时,目标地域的公众发动的不愿意接纳该项目的社会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在实施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仍存在着理念滞后、法律缺位、制度缺失、规则冲突、规定模糊等问题,距离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日,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关于《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进入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中心。
宏观上看,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在1.6亿吨以上,且呈快速增长之势。统计表明,全国垃圾积累量超过70亿吨,占土地100万亩;加上2000多个县城、2万多个中心城镇,全国每年的垃圾产生量接近4亿吨;农村的垃圾问题也日益凸显。
巴黎气候协议使能源决策者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在满足民众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朝着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迈进。每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同,除低碳化外的许多其它因素亦将塑造能源行业的未来。本文论述了能源技术、投资和地缘政治的关键趋势将如何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能源政策决定。
棕榈油是许多产品的重要成分,棕榈油产业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并雇佣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共同生产了全球85-90%的棕榈油。但棕榈油却常常被卷入各种争议,比如持续的火灾和雾霾。为此,人们发起了多项倡议促进棕榈油产业向更有利社会和环境的方向发展。
“垃圾围村”现象不仅关系到农村生活环境的宜居度,而且还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是事关农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实现。
2015年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分水岭,许多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一年中发生,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应对本世纪最大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巴黎签订的综合气候协议是一项宏伟的任务,其成败由一系列重大因素决定,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额的资金支持。
印度遭遇严重干旱,截至4月底,受灾人数高达3.3亿人。学校停课、火车送水、应急减灾措施也已到位。作者认为,这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印度各邦是时候从长远出发进行水量调配与管理了。
取得绿色增长的一个方式是实行“国家自主贡献”,各国仍持续面临实行绿色增长的多种挑战,各类机构的加入使得多方协调成为必需,而消费者和私营部门相关意识的缺乏也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高昂的环境、社会和人力成本为全行业的改变创造了动能。追求绿色增长事实上是存在经济激励的,绿色增长能够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非洲开发银行(AFD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机构11月30日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加快努力以减少交通废弃排放,必须采用更多行动来加强交通运输方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投资可再生能源,并保障核能安全对实现低碳型东盟共同体,达成《巴黎气候协议》目标至关重要。
东盟的“愿景2025”期望使该地区变得更为平等,更具竞争力。这就要求东盟在未来的10年,加强内部国家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健康和人民福利,以及自然环境。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勒布尔格博览中心召开,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约国以及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科学集团将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目标之一是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控温普遍协议,
印度最高法庭近日的一个案例使该国在控制干旱方面令人不满的现况引发关注。判决强调应采取相关行动,比如建立国家灾害响应部队和设立国家灾害管理基金。如果地表水和地下水足以满足农业、国内和产业用水的需求,干旱是能够控制的。
共享经济搭上互联网之“风”席卷全球,方兴未艾。共享经济的“闲置就是浪费”、“用而不占”等理念,兼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内在特性,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因而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这些方面也是共享经济可以发力之处。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包括稻米在内的全球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来挑战。本报告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情况下未来产量指导下的稻米安全进行了概述。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气候变化对世界三大稻米出口国――即泰国、越南和印度――的影响评估,确认气候变化对稻米生产的影响减弱。
2009年,20国集团(G20)成员达成一致,同意逐步停止对低效化石燃料的补助。但7年之后,成员国依然做着同样的承诺,却未就如何及何时实现这一目标达成协议。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而生态环境正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现在搞"一带一路",一定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去进行设计,去推动,进行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表示,建设“一带一路”不能不切实际地大干快上,否则将付出生态环境的代价。
显示 2172 条中的 2141 到 21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