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认为,印度气候政策的前景取决于平衡地方层面不同社会和经济议程与全球和国家层面的雄心。要达到这种平衡,需要在印度联邦体制下,处理一系列复杂的中央与邦的关系。
人权理事会以43票多数、4票弃权通过“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人权”第48/13号决议。该决议得到了1300家非政府组织,环保活动人士和企业的支持。这项决议明确将可持续环境定义为一项人权。
本报告介绍了欧洲绿色经济废物和材料主题中心(ETC/WMGE)关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工作成果:2020年和2021年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主要目的是为采用宏观层面的绿色经济转型和“欧洲绿色协议”提供依据。
欧盟3/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提供能源服务,包括建筑物供暖、交通运输和机械操作。向气候中和过渡意味着必须在不产生相关排放的情况下提供这些服务。政治决策首先应推动碳排放技术,主要是通过碳定价。其次,政策需要帮助确保及时提供足够的气候中和替代品。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做出的出人意料的承诺之一是《全球甲烷承诺》,它可能会对油气行业产生影响。该承诺设定一个全球目标,即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水平上减少30%。甲烷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
本文分析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科学报告的一些关键发现,以及该领域主要研究人员的发现,还分析了2021年全年发生的关键动向,如破纪录的气温、温室气体排放和极端天气事件。最后,文章总结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的关键成果,并展望2022年形势。
本文通过关注可再生电力基础设施,研究了英国能源转型面临的网络风险。
欧洲政策制定者将需要更加关注将全球长期升温幅度控制在1.5℃,并确保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做出充分的承诺和采取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在2022年底在埃及举行的下一次缔约方会议(COP27)之前完成。
鉴于当前的气候危机,作者建议有必要采用过渡性融资方法,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使用过渡性融资产品来更好地协调全球资金流动,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肥沃地区,是该国大米、水产和水果出口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该地区1700万人的生计和粮食安全,也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为促进进一步的气候行动,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德国打算推进一个“合作和开放的气候俱乐部”。这是一项重要且充满希望的举措,通过将国际碳红利引导回较贫穷国家,以支持其清洁转型,其潜在效益可大大增强。然而,这一努力绝不能止步于G7。
希望保护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角色的公司正在转向碳中和液化天然气。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允许买卖双方,通过碳抵消来抵消每件液化天然气货物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碳中和液化天然气贸易仍然缺乏透明度和一致性。
近年来,黄河水量大减,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水灾也值得关注。文章认为,缺乏整个流域层面的规划是保护黄河环境的主要障碍。应对黄河流域的挑战需要一种跨越整个生态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方法。
绿色转型并不便宜。加速它可能同时意味着较低的增长水平和更高的能源价格。相反,放慢速度可能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应迅速采取行动,开发新技术,设定中间目标,一步一步走向脱碳。
企业依赖清洁水供应,而这一供应正日益受到人口增长、需求增加、气候变化和管理不善的威胁。本文记录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嘉吉公司为设定企业范围内环境用水目标所遵循的方法。
在《2021世界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署预计,现在出台的具体政策措施仅足以使能源相关的排放量趋于平稳,到2050年只会适度下降。到本世纪末,气候变暖将达到 2.6°C。
如果美国不加快减少塑料垃圾的行动,就会破坏其在气候变化方面恢复领导地位的努力。从石油开采、制造到处理,塑料在其整个供应链上造成严重碳冲击。到2030年,美国塑料行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将超过煤炭。
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完成了定期全面监督审查,该审查考虑IMF应如何更新其向成员国提供的分析和建议,作为其法定监督职能的一部分。在考虑审查时,基金组织执董会授权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将更广泛风险纳入监督行动,并制定政策建议以持续应对这些风险。
中国和美国占全球碳排放40%。中美两国共同采取积极气候行动,将决定世界能否避免最糟糕气候变化情景的命运。如果美国只作出承诺,却未能在气候问题上采取行动,那么将无法在未来绿色全球经济的规则中拥有发言权,也将无法在许多市场中获得同样的准入和主导地位。
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生物燃料不会比石油燃料更具成本竞争力。此外,作者还展示了《可再生能源指令II》对全球粮食和饲料作物生产的影响。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欧盟逐步淘汰棕榈油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以阻止热带国家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发生变化。
显示 2229 条中的 921 到 940 条结果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