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丁美洲,智利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煤炭生产的倡议对该国遵守《巴黎协定》规定的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实现其国内脱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尽管削减智利的碳排放量迫在眉睫,但确保在此过程中煤炭工人不会在经济上被抛弃,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有关公平过渡的主要挑战之一。
煤炭挑战在中国和印度尤为突出,它们分别占亚太地区排放量的60%和14%。因此,如果世界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并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在这两个国家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绝对至关重要。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必须是亚太地区脱碳的第一步。
真正的全球绿色复苏需要的是效率、充足和公平原则。依赖于绿色增长的绿色复苏可能会减少碳排放,但它将继续加速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破坏自然世界。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有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发达国家也必须大幅削减其消费水平。任何全球复苏都必须把公正的过渡放在首位和中心位置。
大型排放国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就如何在保持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让工业脱碳进行多边讨论。下一步应该是在所有可能的多边论坛上启动公开讨论。
七国集团发布一份联合声明,决心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置于新冠肺炎疫情复苏战略的核心。同时,美国重返国际政策议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承诺。然而,人们认为迄今为止七国集团峰会的承诺不足以减少符合《巴黎协定》预期的全球气温上升。
现在,在追求全球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过程中,超级大国正在提高自我施加的减排目标,以显示国际责任和软实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气候政治将出现大国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如今,欧盟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有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关键问题是,欧盟和美国如何在实现脱碳的同时,激励其他国家朝着同样方向前进?本文作者认为,答案可以在联合推出碳边界调整措施中找到。
“2021年跨大西洋趋势”调查显示,大西洋两岸的公民都把气候问题视为欧美合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大多数受访者(69%)认为,应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种积极的趋同对于大西洋两岸在这一紧迫问题上开展强有力合作是个好兆头,这种伙伴关系对于增强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雄心至关重要。
随着世界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人们重新对氢能产生浓厚兴趣。
2021年2月极端冬季天气事件和随后发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断电事件,表明电力部门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而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似乎会变得更频繁、更严重。停电是危险的,代价昂贵。此类事件及其引发的市场和政策反应,对受影响企业投资者也非常重要。
企业需要倡导雄心勃勃的公共政策,作为气候领导力的一部分。在美国,企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通过许多渠道影响政策结果。没有企业支持,以科学为基础的气候政策很难产生足够政治资本。
生态系统正常为人类服务仰仗于生物多样性。全球超过75%的粮食作物均由动物授粉。如果没有多样化的动物、植物和细菌,人类能够利用的物种将大大减少,自然也就难以延存下去。
北极作为一个整体变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快2-3倍。这种极端变暖的累积效应现在正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一些创造新的经济机会,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给该地区带来重大的物质、社会经济和管理挑战。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北极气候变化之快正在影响着其他地区气候变化的速度及其影响。
与气候相关投资项目将会有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大部分将流向排放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
本文着眼于印度经济转向清洁能源时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寻求确保能源转型所需的基本材料的供应。这将需要对满足清洁能源目标所需的材料进行定期审核。
北极迅速变暖加剧北部的野火,而永久冻土融化和北极野火会排放出碳,这些没有被完全计入全球排放预算,将会大大影响人类为了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C或2°C以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努力。
可再生氢可以显著加快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增加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性。可再生氢为中国提供显著优势,可帮助北京实现气候和污染目标,同时避免对进口燃料的更多依赖。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美国于2021年1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似乎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合作的希望。然而,拜登政府面临的最大气候合作问题是国内的党派分歧。中国在疫情后的迅速经济复苏可能会影响其净零碳排放计划。
当下的新能源投资依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审批时间过长,预期风险和收益仍不透明。另外,政府将气候政策用作实现其他政治目标的工具,这让事情变得更糟。为消除这些障碍,政府需要更加坚定,积极促进清洁能源领域的私人投资。
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很可能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资金,包括公用事业公司、企业、项目开发商和各种投资基金。各国政府将通过提供监管框架和政策解决方案,应对私营部门投资放缓的挑战,在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显示 2233 条中的 1261 到 128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