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正希望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复苏,此时选择“绿色”复苏有巨大机会,这一复苏将为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虽然现在已经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种经济重建的优势,但同样明显的是,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需要前期投资。
本文考察了来自孟加拉国、菲律宾马拉本和哥伦比亚卡特加纳三个地区的案例研究,这些地区在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规划和实施实际行动以建设海岸恢复力方面取得了进展。
研究发现,塑料微粒污染对生活在土壤中的螨、昆虫幼虫和其他维持土地肥力的微小生物种群造成了严重破坏。
气候危机和全球化是登革热或疟疾等热带疾病蔓延的两大重要因素,这些疾病都是由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的。 面对那些此前在某些地区不会出现的传染病,有必要持续执行监控计划,并且要囊括昆虫学、流行病学和兽医学的多学科方法。从长期来看,加强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关爱环境是人类最有效和可持续的保护性屏障。
人类依赖健康的森林提供食物、衣物、燃料和药品以及稳定地下水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关注森林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这进一步增加了保护世界森林面积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林地的压力正在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损害关键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部门应对或减轻野火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美国区域输电组织PJM公司在疫情期间为应对飓风做准备的方式。
从根本上说,气候变化为新传染病出现和其致命性增加创造了条件。气候变化是传染病的推动者、加速剂和多途径危机引擎。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表明,人类健康和地球健康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不可持续的管理方法和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正在对世界重要的淡水资源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造成的需求增加和供应不足可能会在国家或区域间造成或加剧水冲突。
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海洋垃圾,尤其是塑料的高浓度,对北极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环境威胁。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可以作为清理北极水域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在该水域充分整合,以应对塑料挑战。本文作者提议建立北极塑料伙伴关系以对抗塑料污染,这有望帮助开创减少塑料经济的新时代。
国际气候与安全军事委员会(IMCCS)专家组近期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敦促各国领导人将印太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列为“安全优先事项”。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持续影响暴露出社会存在严重脆弱性,即使在富裕国家也是如此,这表明可预见的危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安全后果。
可持续生物质能的使用将在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以及“欧洲绿色协议”提出的2050年欧洲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材料的替代来源以及其增加碳汇的作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多种目的。
7月21日,欧盟27国领导人就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恢复基金”达成一致,以期帮助受疫情影响国家尽快提振经济。与此同时,欧盟还计划在2021年就征收“碳边境调节税”提出详细提案,从2023年开始征税,借此对不符合欧盟环境标准的某些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民主党总统至少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利用特朗普最喜欢的国家安全工具解决气候危机:对排放密集型产品和国家征收关税;要求企业报告气候影响;限制对碳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对碳密集型项目和企业实施制裁和出口管制。
地球正面临双重危机: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和气候的迅速变化。今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与此同时,社区正因快速发展而失去自然区域,动植物物种正以比人类出现之前快1000倍的速度濒临灭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面临的生存挑战是相互关联的。不解决自然危机就无法解决气候危机。
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控温目标,世界需要在本世纪下半叶早些时候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本文为那些正在就净零排放目标进行设计和沟通的国家提供参考。作者概述了各国迄今如何设计净零排放目标,探讨了不同设计的利弊,并推荐一些选项。
致力于全球食物链转型的非营利组织EAT近期发布了一份开拓性报告,将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评为世界一流的饮食指南国家。报告通过比较G20每个成员国的国家饮食指南,对G20成员国的食品政策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
疫情对航空业造成巨大冲击——2020年原预计约有50亿乘客乘坐飞机,但实际人数可能只有一半。勉强自保的航空业极其脆弱,很容易受到新一波疫情的影响。可能直到2024年,航空业都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文章指出,在航空业复兴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两个目标:一是要确保航空业拥有更坚实的财务基础;二是减少飞行污染。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凸显了传染病从野生动物向人类“溢出”的危险,以及这种“溢出”频率越来越高的严峻事实。文章指出,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气候变化等生态变化增加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影响动物迁徙并增加了疾病媒介,这些是流行病暴发的重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开启了北极航道。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及时投资,排放或能大幅降低。由于海冰融化,北极水域正在开放更多的业务,包括货运、旅游和渔业部门。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频繁的海洋活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增加排放,进而威胁生态系统。为了可持续利用海洋潜力,北极国家应该投资于实现碳中和的电气化绿色港口。
过去几年来,美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低碳技术已变得更加高效和廉价,美国清洁能源投资和部署达到了新高度,创造了数以百万计就业机会。这种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将取决于政府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此外,应对气候变化可以使美国通过制造和出口低碳技术,在蓬勃发展的国内和全球清洁技术市场中获得一份份额。
显示 2184 条中的 1481 到 1500 条结果
探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