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与安全军事委员会(IMCCS)专家组近期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敦促各国领导人将印太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列为“安全优先事项”。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持续影响暴露出社会存在严重脆弱性,即使在富裕国家也是如此,这表明可预见的危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安全后果。
可持续生物质能的使用将在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以及“欧洲绿色协议”提出的2050年欧洲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材料的替代来源以及其增加碳汇的作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多种目的。
7月21日,欧盟27国领导人就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恢复基金”达成一致,以期帮助受疫情影响国家尽快提振经济。与此同时,欧盟还计划在2021年就征收“碳边境调节税”提出详细提案,从2023年开始征税,借此对不符合欧盟环境标准的某些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民主党总统至少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利用特朗普最喜欢的国家安全工具解决气候危机:对排放密集型产品和国家征收关税;要求企业报告气候影响;限制对碳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对碳密集型项目和企业实施制裁和出口管制。
地球正面临双重危机: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和气候的迅速变化。今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与此同时,社区正因快速发展而失去自然区域,动植物物种正以比人类出现之前快1000倍的速度濒临灭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面临的生存挑战是相互关联的。不解决自然危机就无法解决气候危机。
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控温目标,世界需要在本世纪下半叶早些时候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本文为那些正在就净零排放目标进行设计和沟通的国家提供参考。作者概述了各国迄今如何设计净零排放目标,探讨了不同设计的利弊,并推荐一些选项。
致力于全球食物链转型的非营利组织EAT近期发布了一份开拓性报告,将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评为世界一流的饮食指南国家。报告通过比较G20每个成员国的国家饮食指南,对G20成员国的食品政策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
疫情对航空业造成巨大冲击——2020年原预计约有50亿乘客乘坐飞机,但实际人数可能只有一半。勉强自保的航空业极其脆弱,很容易受到新一波疫情的影响。可能直到2024年,航空业都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文章指出,在航空业复兴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两个目标:一是要确保航空业拥有更坚实的财务基础;二是减少飞行污染。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凸显了传染病从野生动物向人类“溢出”的危险,以及这种“溢出”频率越来越高的严峻事实。文章指出,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气候变化等生态变化增加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影响动物迁徙并增加了疾病媒介,这些是流行病暴发的重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开启了北极航道。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及时投资,排放或能大幅降低。由于海冰融化,北极水域正在开放更多的业务,包括货运、旅游和渔业部门。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频繁的海洋活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增加排放,进而威胁生态系统。为了可持续利用海洋潜力,北极国家应该投资于实现碳中和的电气化绿色港口。
过去几年来,美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低碳技术已变得更加高效和廉价,美国清洁能源投资和部署达到了新高度,创造了数以百万计就业机会。这种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将取决于政府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此外,应对气候变化可以使美国通过制造和出口低碳技术,在蓬勃发展的国内和全球清洁技术市场中获得一份份额。
欧盟领导人强调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认为这对欧盟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至关重要。确实如此,协调欧盟的绿色和数字转型政策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成为欧盟创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经济努力的核心。欧盟委员会提议的绿色协议已经认识到这两种转型的紧密联系。
新冠肺炎疫情似乎大为增加了全世界的塑料使用量。国际固体废物协会(ISWA)主席安东尼斯·马夫罗普洛斯(Antonis Mavropoulos)表示,虽然没有明确数据,但自从新冠病毒被发现以来,美国一次性塑料的消费量或增长了250-300%。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人们对口罩、护目镜、手套这些防护产品需求的提高。
“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项持续的挑战。因此,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边治理边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重点关注了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环境问题。
美国绝大多数水域的保护措施不足以确保美国渔业和海洋未来健康发展。虽然重要鱼类栖息地(EFH)不应被视为等同于海洋保护区(MPA),但是,打造一个战略性的、措施执行到位的重要鱼类栖息地系统将是保护美国渔业资源的有力工具。
全球环境危机,包括失控的气候变化、濒临崩溃的生物多样性和世界海洋的缓慢死亡,暴露了作为21世纪治国方略指南的传统政治现实主义的局限性。世界各国现在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世界政治,把保护生物圈作为一项核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目标。这种新心态被称为生态现实主义。
由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绿色协议》是针对脱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其目标是到2050年使欧盟达到气候中性。要实现这一目标,与1990年水平相比,减排目标必须从40%提高到65%。化石和核电厂必须完全用100%可再生能源替代。这可以减少超过6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近期,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项颇具雄心的计划——“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该计划不仅可以用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可以作为印度长期发展的路线图。但是,作为一项带有愿景性质的计划,“自力更生的印度”却未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予以关注。
孟加拉湾极易发生极端天气事件,而这类事件极易给地区带来巨大灾难。面对这种情况,孟加拉湾的代表性次区域组织——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的反应却很慢,花费了较长时间才开始培养自身在减灾方面的集体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新冠肺炎不会是世界遭遇的最后一次大流行病。只要人类继续没有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新的病毒就可能出现,进而引发新的大流行病。本文研究了人类活动与大流行病的联系,审查了与流行病之间的因果联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间的联系。文章强调了气候变化是促使大流行病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显示 2175 条中的 1481 到 1500 条结果
阿拉木图:科克托别山掠影
阿根廷举行兰花博览会
波兰瓦津基公园展出树枝雕塑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