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路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标志性的对外政策倡议,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首个提升贸易促和平的全球战略。本文讨论了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缘由并检视了该提议与中国“伟大战略”的契合性。同时还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力及挑战。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第4季度经济数据和2016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结构数据也都没有出现短期大幅波动的情况,总体来看,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仍然是目前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特征。
适应中国经济“由建设为主向生活为主”的稳步转型,国家和地方的工作重点、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思路和模式等,都应作出调整,加强集成,形成协同效应,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6年中国四季度GDP增长率为6.8%,较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趋稳的特点开始显现。从2016年12月份经济数据看,工业、投资等指标出现回落。其中工业增长率小幅回落,与12月PMI指数小幅回落变化相呼应。但仍然保持在6%的增长水平,与2016年4月份以来的增长水平相当,表现了工业增长趋稳的特点并较为明显。投资累计增长率较1—11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当月降幅相对较大,值得重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制造业既是传统动能的集聚之地,也是很多新动能的孕育之处。抓好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重点之一。
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新动能的成长;二是存量矛盾的化解。去产能等存量矛盾的化解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去杠杆等还需要假以时日,为了实现近期控风险、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持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增长新动能也可为存量矛盾的化解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更有利的条件。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连续4年实现对GDP和第二产业的“双超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51.6%,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呈现积极进展。
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万亿元,6.7%的增速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企业层面来看,克服了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等困难,避免了转型升级中可能出现的失速等问题,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积极因素逐步积累。以企业发展模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微观主体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的经济速度只要能有效地保持下去就足以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了,因此过高的增长目标不应成为未来追求的重点,应该把重点放在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其他结构性目标上去。
针对热点城市房价过高过快上涨与三四线城市存量住房规模过大的现象,从2016年9月末以来我国各地按照分类调控、因地因城施策的原则,适时运用一系列调控手段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更加注重差异化、精准化。
从各省份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仍然是地区经济表现持续分化的一年。最高省份的GDP增速可以达到两位数,它们是西藏(11.5%)、重庆(10.7%)和贵州(10.5%),而最低的山西增速只有4.5%。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和担忧。人们的兴趣侧重于走廊的潜力,尤其是对这些国家的内陆和欠发达边境地区的改造。人们的担忧主要涉及该走廊的区域战略影响。
国务院先后印发《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和《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代表了国家在对待外贸与外资的态度上的积极转变,尤其是后者关于放宽对服务业的外资准入限制的规定,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首次宣布大规模开放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这为中国打造自由高效的市场经济,并真正融入全球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2016年全年GDP增长6.7%,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其中,第一至第三季度同比增长均为6.7%,态势平稳;第四季度增长6.8%,略有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仍旧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
2016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的涨幅维持了基本稳定。从2月到12月,累计同比的居民消费价格一直维持在2.0或者略高的水平。虽然比前一年的水平高出了0.6个百分点,但仍然处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却明显地单边上涨。从1月到12月,这一指数从-5.9%一路上涨到5.5%,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累计同比也从1月份的-5.3%一路上涨到12月的-1.4%。上涨趋势非常显著。
2016年受前期房地产销售旺盛、资金面相对宽松以及部分热点城市库存水平下降的影响,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房地产市场继续分化,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较快。2016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达到10.3万亿元,名义同比增速为6.9%,全国住房均价上涨11.3%,其中在百城住宅价格指数中一线城市上涨了25.2%,较三线城市高出15.9个百分点,居民部门贷款杠杆的增速较快,市场运行风险有所累积。
在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70万亿元背后,多项金融数据均创纪录: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打破了年度贷款投放纪录;A股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3000家,融资额合计1.33万亿元,创近五年来新高;新三板挂牌公司总量超过1万家;保费收入超过3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1%,和GDP增速基本相同,这是2001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重要转折。在此之前的2001—2015年间,投资增速一直显著快于经济增速。例如,2001年我国投资增速高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2003年超过15.5个百分点,2009年最大达到21.2个百分点。因此,从这个角度看,2016年是我国投资与GDP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2017年预计会延续投资下降的趋势,投资增速进一步下调到GDP名义增速以下。
在经济增长企稳的同时,经济结构也更趋优化: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另一方面,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从数据来看,工业、消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技术产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亮眼表现都显示出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显示 12711 条中的 11141 到 111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